摘要:
期貨市場在經歷了風風雨雨的7年后,此文回顧了近年來期貨經營機構的整頓歷程,指出了期貨經營機構現存問題,更為重要的是文中提出了調整的思路和調整步驟的建議,如:鼓勵期貨公司的兼并重組;鼓勵期貨公司間的托管行為;開展綜合類期貨公司試點;放開股東資格和公司組織形式的限制;通過批設營業部,加強網點建設,改善機構布局,等具體的提議,這使我們看到,在不斷呼吁期貨春天即將到來時,這已經不再是一種口號了,而是真正的看到期貨經營機構迎接春天的決心與行動了。
正文:
經過長達七年的規范整頓,我國期貨市場的法規體系初步形成,規范化程度明顯提高,市場功能得到初步發揮,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逐漸得到認同。在期貨市場步入規范發展的新時期,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在繼續規范的前提下完成期貨市場的“二次創業”,使之更好地服務于國民經濟建設。這是一項難度很大的系統工程,有許多深層次的問題需要解決。其中,期貨經營機構的政策調整應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一、期貨經營機構規范整頓歷程的回顧
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期貨市場設立之初,由于盲目發展,期貨經營機構最多時,有330多家期貨經紀公司,600多家期貨兼營機構以及不少無照經營的營業網點。機構數量多,水平參差不齊,不少機構管理不善,內控不嚴,甚至蓄意違規經營,引發了大量風險,加劇了市場的惡性競爭。中國證監會行使期貨市場監管職責后,開始根據國務院的要求清理整頓期貨經營機構。一是取消了所有期貨兼營機構的代理資格,限定期貨經紀公司只能從事經紀業務,為期貨經紀公司的發展和經紀業務的規范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二是通過年檢、增資和日常監管工作,注銷了128家期貨經紀公司的經營許可證,公司數量減幅達40%,將部分害群之馬以及管理不善、經營不佳的公司清除出局,凈化了市場,抑制了惡性競爭,為守法經營的公司創造了更好的生存空間。三是制定了《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和四個配套的管理辦法,頒發了期貨經紀公司內控制度指引,法律法規體系得到初步完善,期貨經營機構的運作更加有法可依。四是通過增資工作,使得期貨公司的資本實力、資產質量、抗風險能力大大增強。五是成立了期貨業協會,加強了期貨公司的自律管理。總之,幾年來的規范整頓工作基本符合市場每一階段的發展狀況和實際需要,其成效是明顯的。正是由于業內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迎來了期貨市場規范發展的新時期。
但是也應該看到,前幾年整頓規范的成果主要體現于機構數量的減少,期貨經營機構的質量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善。最突出的就是在期貨市場持續低迷,交易額日漸萎縮的情況下,期貨公司經營舉步維艱,普遍虧損。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有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規,期貨經營機構仍有可能為了生存而不惜違規。所以,無論講發展,還是講規范,依然任重道遠。提高期貨經營機構的生存質量應為當務之急。
二、期貨經營機構現存問題
(一)經營狀況不佳
由于期貨市場交易規模持續下降,近年來全行業一直連續虧損。據統計,2000年度全行業的虧損面為49%。今年上半年全國期貨經紀公司利潤總額為-500萬元,虧損面仍高達48.6%。在盈利公司中,許多公司的期貨經紀業務也是虧損的,有的甚至是嚴重虧損,部分公司的利潤來自于證券市場等其他投資渠道。但是這些副業部分需要采取變通的手法操作,而且在這些領域的競爭中期貨公司沒有比較優勢。目前的狀況是,整個期貨經紀行業靠主業無法維持,大多數期貨公司在期貨經紀業務上缺乏開拓市場和服務創新的積極性,要么以副業收入養期貨主業,勉強維持生存,要么背靠股東苦苦支撐,等待類似股指期貨這樣的“救世主”從天而降。
(二)缺乏行業領頭羊
一看資本。增資工作完成之后,期貨公司的資本實力、抗風險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但90%的公司注冊資本是清一色的3000萬元,超過3000萬元的約22家,其中超過5000萬元的只有七家。更何況有些股東單位看重的是中短期投資回報,增資后的資金相當部分沒有用于期貨業務的發展。這樣資本實力上的差別就更不大了。
二看經營。雖然近幾期期貨公司季度報表顯示出代理交易額和手續費凈收入有逐步集中的趨勢,但各公司仍處于同一數量級,差距并不明顯。而且目前“排行榜”順序甚至是市場的總量指標都受到某波行情、某個品種以及“炒單”行為的較大影響,不確定性較大,可比性較差,很難說哪家公司在整體上有明顯的優勢。
三看理念。目前絕大多數公司受制于當前的市場狀況,缺乏推進技術進步、提供優質服務的動力。有意識的公司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公司間資本實力相近,經營規模相似,競爭手段趨同,日子更是一樣的不好過。其他公司不求新求變,自身便缺乏壓力。于是大家都滿足于停留在同一起跑線上,消極被動地維持現有的經營。
四看人才。近年來,期貨市場人才流失現象十分明顯,不少學有專長,經驗豐富的經營管理人才紛紛加入其他行業,具備人才優勢的公司并不多。
總之,業內亟需能夠發揮規模優勢,起到骨干作用的“航母”來激發市場的活力,帶動行業向前發展。
(三)機構布局不合理
目前,大量的期貨公司和營業網點集中在三家交易所所在地和省會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廣州三市的公司數量占全國正常經營公司總量的35%,上海、鄭州、大連三市營業部數量約占全國的58%。但在西藏、青海、寧夏、貴州各省區沒有一家公司,廣西、內蒙等省區只有一家正常經營的公司。即便是在經濟發達省份,其內部布局也不平衡。某些資金充沛,投資環境良好,有套保需求的地區尚無期貨公司和營業部。這種狀況很不利于期貨市場的培育和期貨市場功能的發揮。自去年10月以來,證監會陸續批準了35家營業部籌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代理網點布局。但數量和結構布局仍不能滿足市場發展的需要。
總之,國內期貨經營機構的現有狀況不適應“十五”規劃中“穩步發展期貨市場”的要求,不盡快改變這種局面,期貨業在國內金融界的競爭力將日趨衰退,更不用說應對“入世”后來自國際市場的競爭。因此,在整頓規范基本到位,市場步入規范發展的新時期,監管部門有必要對期貨經營機構實施政策調整,以適應期貨市場進一步發展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