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建設,應與21世紀我國成為一個經濟大國的戰略目標相吻合,適應我國農業在國際市場上的比較優勢,確立將自己建成世界性期貨交易中心的目標,形成大宗農產品的國際性定價中心。
加入WTO,有些人存在非常錯誤的觀念,流行的一個觀點認為我國入世后就成了外國人的“自由市場”,什么都得按照國外的規則辦事,尤其是農業,認為洋產品廉價傾銷,中國農民連種地都不可能了。持這種看法的人忽略了自己農業的比較優勢、不太理解入世后的規則變化。我認為入世后我國農業是有自己的比較優勢的;入世后我國并不會成為洋商的“自由市場”,而是大家平等坐到了談判桌前,可以共商修改不平等的規則;入世后政府要減少行政干預依法治國,同時必須加強經濟的駕駛能力、提高調控水平,而不是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樣沒有什么作用了;入世后我國勢必要建立健全市場體系和自己獨立的金融體系,而非成為歐美市場的“影子市場”和“價格殖民地”。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入世是民族經濟振興的一個重大戰略舉措,中國經濟將在世界市場上有自己的分工和自己的市場份額。
我國的農業生產劣勢與美國相比非常明顯,這不用諱言,無法進行現代化的大規模的農業生產,但也有優勢:人多可以從事勞動密集型的農業生產,生產人類社會消費高級化所需要的費人工的農產品,如不用除草劑、少用化肥和農藥的天然糧食和一些經濟作物,參與國際分工。在糧食品種上,我國的大米、玉米、小麥、大豆都是有優勢的。如大豆,我國生產的大都是食用豆,蛋白質含量高,不是美國生產的轉基因的油豆,二者不是同一種商品,用途各異,在國際市場上價格差距很大,出口有優勢,是未來的健康食品之一。
期貨市場是為國民經濟發展服務的,加入WTO之后,要為我國農業生產流通服務,形成與芝加哥并列的天然糧食品種的期貨交易中心,促使我國糧食名牌化,形成中國糧食的合理價格。這一目標的提出,是以品種分工和時區分工理論為依據的。
中國是重要的農業大國,很多大宗農產品如大米、玉米、小麥、大豆(非轉基因)等,已經在中國形成了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宗交易的局面。我國小麥、稻谷產量排在世界第一位,玉米產量為世界第二位,大豆為世界第四位。由于這些品種的交易的輻射半徑主要是在亞洲市場,因此,應與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上市交易、發現價格的品種有所分工。
由于產品功能上的差異,世界上可能出現用途各異的大豆、小麥、玉米品種,與芝加哥這一生產、交易轉基因大豆的中心相類似,亞洲這一生產非轉基因大豆的中心,同樣需要一個非轉基因的大豆期貨交易中心為之服務。即用途各異的同樣品種需要不同的交易中心,也需要與之對應的期貨市場來形成這種產品的價格。
從更廣泛的范圍來看,品種分工服從于經濟發展的格局變動,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期貨市場本身。中國入世之后,由于我國轉基因產品技術仍處于試驗階段,而天然產品具有營養均衡、蛋白質含量高等鮮明特點,根據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我國在生產天然產品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而美國則在生產轉基因產品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在目前國際消費潮流日益綠色化、天然化的大趨勢下,我國在生產天然產品方面的比較優勢會得到進一步確認和增強。
所謂時區分工是指:亞洲時區和歐美時區的分工。隨著世界經濟的國際化,24小時之內任何時區出現的重大經濟變動都會對世界經濟產生影響,不同時區都需要全天連續交易以反映不同時刻的價格變動,來回避任何時刻可能產生的價格風險;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習慣于白天工作,因此每個地區只有一定的交易時間,就形成了交易時區的差別,以金屬為例,倫敦首先進行交易,然后是美國進行交易,最后則是亞洲地區包括中國進行交易。
因此,所謂的時區分工就是幾個重點的時區期貨市場有所劃分,都有該時區的形成價格的中心,為商品定價服務,這樣才能滿足不同時區交易連續進行的要求,使得期貨市場隨時為套期保值者提供回避風險的手段和反映世界經濟的隨時變動。我國是亞洲時區的一個重要經濟大國,盡管一些品種國際上已有了成熟的市場,但是,由于時區的分工,我國也必須有自己的期貨市場。1999年11月,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在分析美國期貨市場競爭力的報告中明確得出一個結論:海外交易最活躍的品種主要趨向于滿足本地區或區域性風險管理的需要,但海外交易所基本上沒有上市交易美國期貨交易所的產品。
而所謂的“影子”市場的形成與說法正是從時區分工這個角度來說的,以金屬為例,金屬的價格形成是以LME為主,那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美國的COMEX與我國的上海交易所成為它的“影子”市場,影子市場這一說法是時區分工的產物。
需要指出的是,時區分工、品種分工是在遵循國際慣例的基礎上有所分工,突顯出自己的特點和差異,是在遵守國際上對期貨市場各種規則、期貨合約設計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我國經濟發展、期貨市場的發展的實際,不僅僅是照抄照搬別國期貨市場情況。
從時區分工的角度來看,也許我國某些期貨品種成為別的國家的“影子”價格,但是,在其它品種上,如我國已有的小麥品種,開設非轉基因大豆品種和上市稻谷和玉米、棉花等品種,別國也許會成為我國市場的“影子市場”價格。這樣才符合世界經濟一體化分工協作的客觀規律。
我國目前的農產品中大豆的期貨交易是活躍的,應馬上開始從大豆的合約修正入手,真正建立自己的期貨交易品種。重新恢復玉米和大米交易,從合約的設計中就以中國產品為標的物,國外品種替代應慎重考慮,轉基因品種應排除在外。
大連大豆合約中剔除轉基因大豆的替代交割,不僅是入世后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要求,而且也是期貨市場進一步規范發展的客觀要求。因為國家已頒布了《轉基因生物管理條例》,法律上規定必須將轉基因大豆和天然大豆區別開來。再者,禁止進口大豆替代交割也解決了合約的兩個品種合一的問題,有助于大豆形成價格功能的進一步完善,使市場更規范。
小麥的品種有許多個,用途也不一樣,應將小麥按消費進行分類。國外一般是制做面包,我國有吃饅頭和面條的習慣,應標明兩類品種交易,以食用優質小麥為主要交易品種,作用于我國的農業生產、流通和消費,服從于建立我國農產品世界性訂價中心的戰略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