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歷史故事>>經典案例
7.8萬噸、8億多元滬膠巨量倉單誰來接
4月25日,上海期貨交易所公布新一周天然橡膠庫存,其中庫存總量為78135噸,注冊倉單數量為70515噸,較上周略有減少,但減少幅度甚微。巨量倉單就象懸在多頭上方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其給目前橡膠市場帶來的壓力可想而知。如果按照滬膠306合約當日的收盤價12035計算,70515噸天膠價值為8.48億元,誰來最終接下大量實盤?巨量倉單最終怎樣流出期貨市場?成為目前市場關注的焦點。
巨量倉單從何而來
上海天然橡膠從2002年5月28日重新活躍以來,期貨價格一直呈現穩步攀升的態勢。在今年1月份以前,滬膠期貨價格已經達到11000元/噸,但當時的倉單數量只有710噸,總庫存也只有2610噸。2月7日,滬膠期貨價格已經達到13000以上,滬膠倉單也只有2245噸,庫存總量仍然沒有突破1萬噸的水平。由于滬膠價格前期的上漲幾乎與當時國內現貨市場價格同步,橡膠現貨商拋空滬膠幾乎無利可圖,這也使滬膠交易有近半年時間在幾乎沒有倉單壓力的背景之下運行。
沒有倉單壓力的滬膠價格就像脫韁的野馬一路上揚,2月中旬,滬膠期價已經越上了14000元/噸的高位,這一價位已經對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現貨價格形成了超過1000元/噸的升水,大量的期現套利盤進入滬膠市場,直接導致了倉單的大幅增加。2月7日到3月7日,僅僅一個月時間里,30000噸天然橡膠現貨流入上海期貨交易所,倉單總量增至29110,庫存總量增至44483噸。天膠期價14000元以上的高位一直延續到四月初,無疑給了套利交易足夠的機會,滬膠庫存在3月下旬繼續大幅增加,到4月4日,上海期交所天膠庫存已經突破7萬噸。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3年3月中國天然橡膠進口量達到14萬噸,而3月份中國天然橡膠消費量僅為13.5萬噸,其中不排除部分進口膠進入了國內期貨市場;另一方面,國內5號膠的庫存也通過套利交易逐漸集中到期貨交易所倉庫,巨量倉單由此形成。
滬膠價格快速回歸3月份的滬膠期貨市場已經走入了一個怪圈,只要能買到現貨,就能穩穩的賺取超過6%的套利利潤,而這部分利潤最終一定要有人買單。大量套利交易商直接鎖定了參與滬膠交易的利潤,滬膠價格的泡沫不僅僅表現為價格升水,已經直接表現為套利交易商的盈利。滬膠價格在高位停留越久,自然就會有更多的實盤涌入,多頭必然要付出更大的機會成本。正是這樣的惡性循環,為滬膠市場醞釀了巨大的風險。
滬膠4月初的跳水行情讓投資者觸目驚心,市場人士大都把下跌原因總結為主力多頭遭遇政策風險,這種觀點明顯忽視了倉單的威力,7萬多噸倉單已經給滬膠多頭敲響了警鐘。隨著國內產區步入割膠季節,海南農墾、云南農墾每天都會有大量新增膠源面市。可以肯定,如果多頭執意拉抬期貨價格,今天的倉單數量遠不止7萬噸。在國內期貨市場日益規范的今天,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之間的相互制約已經在滬膠市場得以體現。由于套期保值盤的介入,期貨市場價格最終必然會向現貨價格回歸。
巨量倉單壓力對于過度投機的多頭資金而言,就象市場中的無形之手,一度成為多頭無法承受之重。上海橡膠也因期價連續暴跌一度面臨極大的系統性風險,值得欣慰的是,上海期貨交易所最終以市場化的方式化解了這場危機。
304合約的交割量雖然達到32000噸,但交割進行得非常順利,沒有發生一起違約事件。304合約的順利交割,堅定了投資者對滬膠市場的信心,滬膠交易的持續活躍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理性面對巨量倉單7萬多噸天然橡膠現貨,價值8億多的實盤,其對滬膠行情可能產生的影響不可能在短期內消除。但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膠消費國,這7萬噸現貨對國內供求格局的影響可以說微乎其微。在分析倉單因素的時候,我們既不能輕視倉單壓力,也不能過分夸大其對市場的影響,站在理性的角度分析,才能得出貼近市場的結論。
4月25日,滬膠倉單雖然減少的幅度很小,至少也給市場一點安慰。滬膠306合約從16195高點下跌,最大跌幅達到4645元/噸,接近30%的跌幅基本消化了巨量倉單的短期壓力。4月份國內現貨價格也出現了大幅下跌,海南5號標膠已經跌至11500附近,云南報價跌至11300左右。滬膠306合約在探底后出現反彈,近期圍繞12000窄幅振蕩,滬膠市場的殺跌動能減弱。滬膠近期合約如今仍然對現貨價格形成升水,顯然關于滬膠資金大量撤離的傳言并不屬實。受制于巨量倉單壓力,在現貨市場價格如此疲弱的前提下,如果沒有機構資金的承接,滬膠價格很難維持在目前價位。
從上海期貨交易所公布的持倉排名來看,306合約多頭大多數仍是高位套牢盤,臨近現貨月,籌碼相對集中,目前已經沒有全身而退的機會,被迫接下實盤也只能是無奈的選擇,這或許能夠解釋為何近期合約期貨價格短期維持堅挺的原因。同樣來自持倉排名的信息,滬膠遠期合約已經成為近月多頭拋空套現的對象,由于四月份國內膠市剛剛開割,新膠上市壓力還沒有完全體現,現在的滬膠遠期合約仍然維持在11000以上的價位。由于歷年的6月、7月都是國內割膠旺季,膠價一般都會有一個加速探底的過程,機構資金面對價值8億多的實盤,能夠在遠期合約以現在的價位逐步套現,自然是不錯的選擇。由于倉單壓力逐漸轉向遠期合約,也使得滬膠市場再次呈現近強遠弱的格局。
巨量倉單的壓力,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滬膠市場的活躍程度。如果供求格局的平衡不被打破,新增機構資金入市的興趣不大,倉單壓力有可能帶來滬膠格局的改變。前階段多頭主導市場可能轉變為短期內空頭主導市場,多空之間的較量將由前期的“一方獨大”變得更加復雜。滬膠價格的操縱行為將進一步收斂,前段時間忽略商品價值、惡炒期貨價格的局面將不復存在,滬膠市場將回到理性的操作氛圍中。與現貨市場及東京膠走勢的聯系,在前期已經失準的參照指標,在新的階段將重新發揮作用。
對于國內天然橡膠現貨市場而言,7萬多噸庫存集中到上海期貨交易所,僅僅表現為一種物流的轉移。按照3月份國內13.5萬噸的天然橡膠消費計算,這部分庫存只能維持國內市場兩周的消費。對于年消費量超過160萬噸的中國市場來說,這部分庫存不足以對國內膠市價格產生大的影響,新增膠源的壓力和國際市場供求狀況仍然是影響價格的主導因素。倉單本身不足以壓制現貨價格,但可以通過對期貨市場的影響,增強兩個市場的聯動性。在滬膠價格的漲跌之中,如果有消費商和貿易商認可的價位,如期貨價格對現貨價格形成貼水,倉單流出期貨市場也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由于滬膠價格的升水,導致了倉單的大量流入,這是市場經濟下的合理流動。倉單的流出最好也讓市場來解決,倉單數量的多與少最終仍然由市場來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