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歷史故事>>經典案例
二、廣東聯交所秈米事件的總結與反思。
抑制過度投機和防范風險對于期貨市場的穩定至關重要。通過廣聯秈米事件可以看出:當時我國期貨市場中會員及經紀公司主體行為極不規范,除了存在大戶壟斷、操縱市場、聯手交易、嚴重超倉、借倉、分倉等嚴重違規行為,還有透支交易,部分期貨經紀公司重自營輕代理的問題,這些行為使廣大投資者蒙受了巨大損失,嚴重扭曲了期市價格,限制了套保功能的發揮,加大了風險控制的難度,阻礙了期貨市場的正常運行。作為期貨市場核心的交易所監管不力,面對秈米期價出現異常波動和過度投機行為,未能及時出臺化解風險的有效措施,導致交易失控。事件發生后,面對巨大的結算風險只能采取單一的協議平倉手段,減少持倉,從而轉嫁因交易所監管不力造成的風險,違背設立交易所的初衷和市場自由競價的原則,對市場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從秈米事件引發出的種種問題來看,加強對市場風險管理對策的研究是必要的。首先,中國期貨市場各層次包括監管部門、交易所、會員及廣大期貨投資者都需要一部《期貨法》,通過法律規范市場行為,保障自己的權利,明確自己的義務。另外,完善期貨市場風險管理體系,建立起政府監管部門、期貨交易所、經紀公司和投資者的層層監控機制,對期貨市場的穩定和發展至關重要,其中主要有交易所動態風險監控、完善保證金制度、每日結算制度、大戶申報制度、會員最大持倉限額、限倉制度和信息公開等。經紀公司應加強對客戶資信審查,培養套期保值者,提高交易者素質,培養其風險意識。總之,通過不斷總結市場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加強風險管理和風險防范,已日益成為期貨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其次,秈米作為期市大品種,應充分發揮其基本功能。秈米作為影響國計民生的大品種,其價格波動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同時受國家宏觀調控的糧食政策的影響。那些認為“實物有限,資金無限”的投機大戶企圖在秈米期市上操縱價格以獲取暴利,聯手發動“逼倉”行情,最終必然失敗。廣聯“秈米事件”后,雖然秈米的期貨交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走向低迷,不僅投機者遠離了市場,而且糧食企業無法參與套保操作,但不容置疑的是,秈米作為期市大品種,有較好的現貨基礎,產量大、流通性強,只要期貨合約設計具有科學性、公正性,交易所有合理的風險監控措施,監管部門加強監督,那么在眾多趨于理性的投資者和成熟的套期保值者的參與下,秈米期市就一定能走向穩定和發展。
再有,從廣聯“秈米事件”可以看出,交易所啟動和活躍一個期貨品種,不能僅靠幾個投機大戶的資金炒作,應致力于期貨市場的長遠建設。曾幾何時,市場上少數大戶翻手為云、覆手為雨,針對一些期貨品種合約設計上的疏漏,抓住某些交易所活躍市場的急迫心理,搞聯手交易,為龔斷市場價格進行“逼倉”,其違規行為損害了多數投資者的利益,擾亂了期貨市場的正常秩序,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使期貨業內人士談大戶色變。這實際上與作為市場組織核心的交易所開始時的思維與做法有關。一些交易所與期貨經紀公司原來是“想大戶、盼大戶、大戶來了又怕大戶”,為啟動行情,交易所往往是請一些經紀商和投機商入市,以使成交量放大,但投機大戶的運作常常缺少嚴格的約束力,致使期價異常波動。當期價偏離現貨價過大時,會吸引現貨保值商的進入,造成多空雙方嚴重對峙局面。由于交易所出臺的措施往往對一方有利,不能把握住均衡之勢,這樣就違背了“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打擊了市場主體參與的信心,同時給各方面帶來了消極的影響。實際上,期貨交易所應從某一品種期貨合約的科學性入手,完善交易規則,結算和交割制度,加強交割諸環節的管理,逐步建立起成熟的市場主體,致力于期市功能的發揮,如此才有利于整個期貨市場的穩定與發展。
還有,從事件發生的整個過程看,期貨經紀業的風險管理與自律是決定自身興衰成敗的關鍵。“秈米事件”中,以金創期貨經紀公司為首的一些會員單位,自身運作不規范,缺少嚴格的風險管理制度,為牟取暴利,不惜采取借倉、分倉、聯手交易、透支等嚴重違規手法,擾亂了正常的交易秩序,損害了多數投資者利益,影響到秈米這一期貨大品種自身的發展。并且,這一事件殃及到經紀公司本身,導致金創期貨公司被證監會吊銷經紀牌照,上海大陸期貨公司等被廣聯所處以罰款等,直接影響了期貨經紀公司的信譽。期貨經紀機構是中國期貨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嚴格自律,規范運作,為發揮期市的正常功能和穩定做出應有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