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投機寶典>>期貨經典
第五十七篇:與大眾心理反其道而行
一九八八年夏季,北美遇到五十年來罕見的干旱,不少南方農田龜裂,河道見底。在美國黃豆減產已成定局,大眾心理普遍看好的情況下,美盤黃豆期貨從八月開始就已經走下坡,買家以“干旱減產”為由前仆后繼做多頭,結果是一批又一批被斷頭。相反地,不理會表面一邊倒的利多消息,與大眾心理反其道而行之的沽家,卻賺得盤滿缽滿。
為什么與大眾心理走相反往往會賺錢呢?
首先要從期貨交易性質的“異化”找原因。就本來意義上說,期貨交易是生產者和實需者、貿易商規避風險、調節供需的一種手段。但投機者介入的結果,一方面固然會交投活絡、廣泛,不愁沒有對手承受風險,另一方面也使投資、投機變得“你中又我,我中有你”。從市場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合約實行現貨交收的統計數字來看,在某種意義上說,期貨買賣的參與者可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酒”者,“規避風險,調節供需”也;“山水”者,“賺差價”也!
既然絕大多數人買賣期貨是為了賺差價,而你要“賺”差價,前提是必須有人同時“虧”差價。一條“干旱減產消息出來,若走勢取決消息,你曉得買入,他也會買入,哪個呆子愿沽貨送錢給別人?問題是,消息只是炒作的籍口,沒有哪條法律規定走勢只能跟消息;也不像選議員、選總統、票數多就行;期貨漲跌取決于市場買賣雙方力量的對比。當市場散戶沉迷于”干旱減產“的消息而一窩蜂買入時,“漫山走獸”,引得大戶“食指大動”,齊齊出兵,聯手“圍獵”,大手筆沽出,甚至現貨商也插上一腳交現貨,市況豈有不跌之理?一跌,“虧差價”的人越多,“賺差價”的人越肥。你與大眾心理走相反,剛好坐上強者的“賺錢號”順風車。
另外,期貨合約不論買入或賣出,到頭來都必須經過結算賣出或結算買入的程序才算完成。而新單與結算在市場上的作用力恰好是相反的。當大眾心理看好紛紛買入或看淡紛紛賣出時,遲早他們都要結算。若某種基本因素或技術因素令他們不約而同作結算的話,就會自相踐踏,兵敗如山倒,市勢走向反面。你在大眾心理一邊倒之際“眾人皆醉我獨醒”,反其道而行,當然就會收到“眾人皆輸我獨贏”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