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羅斯與泰國金融危機》
--九七年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十九章:成功之道
第二節 索羅斯的全融謀略
向人們展示最不為人所體會的投資思維。
人們對于世界的理解總是不完善的。o在其后來才暢銷一時的《點石成金》(The
Alchemy Of Finance)一書中,索羅斯第一次就其在投資活動中所憑借的基本構架大發宏
論,他暗示,在其只靠大腦掙錢吃飯的生涯中,這本著實令人晦澀難懂的書是一個了不起的
突破。索羅斯一再聲稱,《點石成金》一書是他畢生心血的結晶,當所有一切看起來都無可
救藥的時候,思想就成了其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了。
索羅斯耗盡心血所構思的那些想法使得每一個人都大感困惑不解,實際上,他的主題思
想就在于,我們對于生活其中的這個世界的理解從根深蒂固的層面上看,是相當不全面的。
為了做出決策而需要了解的局勢,實際上又是受到這些決策潛移默化的影響的,在參與某些
事件的人的期望值與這些事件的實際結果之間,存在著不可改變的差異。有時,這類差異過
于微不足道,人們幾乎可以視而不見;然而,在其他情況下,這種差異卻又是如此之大,以
致于能夠成為確定事件過程的關鍵因素。在索羅斯看來,他的這種想法可不是那樣能輕易地
加以表述的。
索羅斯宣稱,要總結他那些貌似深奧的想法,用幾個詞——確切他說,就兩個詞——就
已綽綽有余,即:不完全理解(英文:Imperfect Understanding)。后來,索羅斯在其傳
記中曾說過,其實,即使是這兩個單詞也還不足以真正表白他的全部想法,因為,非完全性
不僅涉及到人們的理解能力,也還事關人們身處其中的事件的動態以及所努力尋求弄個水落
石出的現實世界。索羅斯似乎有點故弄玄虛,他揚言,現實可是一個讓人捉摸不定的靶子,
人們的理解過程本身也會對它產生影響。
一方面,現實可以在人們的思維領域得到某種反映一一一這是人類認識事物的機能;另
一方面,人們還會做出可能會對現實產生影響的決策。這些決策倒也并非基于現實,而是建
立在人們對于現實的理解基礎之上一一一這一點索羅斯將其稱之為人的參與機能。這兩種機
能相互對立,在某些情況下,它們又能相互影響,兩者之間的交互作用采取了雙向反饋的機
制形式。
索羅斯顯然是借用了法國語言的文法特色。他采取了反身動詞的結構,這種動詞的主語
和賓語都是同一個詞,其中“反射”這種說法和“反映”一語也有點關聯,但卻不能與生理
意義上的反射混為一談。
《點石成金》一書涵蓋了索羅斯那些讓人百恩不得其解的思想的全部,他有理由認為,
該書是其思想領域中一項最了不起的成就,因為“我試圖表達了反映的想法,這對于我進行
市場行為分析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然而,索羅斯也承認,他這種反映理論的陳述也是不完
全的。
《點石成金》一書最初幾乎沒有銷路,令出版公司一籌莫展,索羅斯將這種狀況的原因
歸結為“沒有幾個人弄得懂我正在試圖說些什么”。當然,索羅斯也獲得了某些意料不到的
收獲,“多少能夠讓我心滿意足了一番。”例如,他與斯但萊·德魯肯米勒的邂逅,就是后
者在拜讀完這本書之后找到他的;還有保羅·根德·瓊斯,此翁就曾三令五申,誰要替他做
事,就得首先閱讀完此書,并且還得弄明白索羅斯說了一些什么東西。
然而,索羅斯終究給他的那部宏論帶來了好運氣。當他在美國家喻戶曉之時,《點石成
金》一書還真被當成一回事了。居然成為當時美國的暢銷書之一,各大傳媒紛紛炒作,一些
學術團體還專門舉辦各種研討會。在出版公司的倉庫里,原來堆積如山,幾乎形同廢紙的
《點石成金》一夜之間價值連城,各書店之訂購單雪片般飛來,令公司頭頭們大喜過望,眉
開眼笑。
索羅斯從知識界獲得了某種反饋,暴露了一些存在于他的那套理論中的不足之處。“眼
下,我終于意識到了在使用某些字詞,甚至于‘反映’這一術語過程中,很不嚴謹的舉措比
比皆是。我既用它去描述存在有深思熟慮的參與者的事件的架構,也用它去描述某些特別事
例。其中,雙向反饋機制是一種導致失衡的方式,既中斷了事件的程序,又破壞了參與者的
觀點。”
索羅斯認為,其理論的第一要義就在于觀察事物的方式,一種普通理論總有其放之四海
而皆準的有效性。第二要義則是一種僅僅只是偶爾間歇才會發生的現象,然而,當它出現
時,卻能創造歷史。
就索羅斯普通意義上的反映論而言,本質上,它與有頭腦,明察秋毫的參與者的角色相
關聯,當然,也涉及到他的思考與他所參與事件的關系。索羅斯相信,一個深思熟慮的參與
者實際上處于十分困難的境地,因為他需要去理解局勢,不幸的是,他本人就是其中的一個
角色。從傳統角度來看,人們把理解這一行為看成是本質上十分被動的一個角色,而具體參
與則是一個積極角色。事實上,這兩個角色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這就使得參與者不太可能
在純粹或完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任何決策。
古典的經濟學理論假設,市場參與者是依照充分完全理解事物的基礎而從事活動的。這
個假設在索羅斯那里是站不住腳的。參與者的思考影響著他們參與的市場,而市場行為也反
過來影響著參與者的思考。這些人不可能得到對于市場全部的知識,因為他們的思維永遠影
響著市場,市場反饋也會永遠波及他們的思維。這就會使得對于市場行為的分析比起如果能
夠全盤了解的假設站得住腳的那種情況,要難得多。
索羅斯慣于向美國的經濟學界發出各種挑戰,他揚言,“經濟學理論需要進行根本性的
再思考,”因為在經濟運作過程中,始終存在著一種在很大程度上仍元人間津的不確定成
分,沒有任何門類的社會科學能夠指望獲得與自然科學相提并論的無可非議的結果,經濟學
也不例外。所以,索羅斯宣稱,對于思維在影響事件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人們必須采取一
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索羅斯的理論認為,人們習慣于將事件看成是一連串的事實;一個系列伴隨著一個系
列,永無止境,沒完沒了。當有頭腦會思考的參與者進入局勢之中,事物的環節并不會將事
實直接聯系上事實,而是將事實與參與者的思索連為一體,然后又將參與者的思索引向下一
系列的事實。
要了解參與者扮演的角色,索羅斯宣稱,必須首先弄清楚,參與者的思路不能深陷于具
體事物當中而不能自拔,參與者也還得考慮其他人和他自己的思考。這樣一來,就會出現一
些捉摸不定的因素。換言之,此時參與者的思考就不再與事實保持一致,但卻可以在影響和
塑造事實方面起到某種作用。思考和事實不僅有所出入,而且參與者的認知力和實際情況之
間也會存在差距,更不用說參與者的盤算和實際結果之間的誤差了。索羅斯認為,這種誤差
正是了解歷史過程以及金融市場動力的關鍵所在,他宣稱,錯誤觀念和舉止失誤在人間萬事
方面所起的作用,一如變異在生物學領域所起的作用。
索羅斯十分著重他的那套反映理論,并極力加以宣揚,上述想法就是他自我標榜的核心
概念。他承認,這種概念所產生的影響非同尋常,而這些影響對于旁人未必重要,對他卻意
味深長,他的一切都來源于此。
索羅斯覺察到他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觀點,與蕓蕓眾生所持的流行看法,在許多方面都大
相徑庭。
其中一個的廣為流傳的看法是,金融市場始終處于均衡狀態之中,只是其中存在有各種
差異,事物的結癥就在于市場并非天衣元縫,其性質有如隨機擴散一樣,到頭來還會受到其
他隨機事件的影響。索羅斯曾對這種看法口誅筆伐,認為看法錯誤的來源就在于錯誤地套用
了牛頓物理學中的原理。
索羅斯認為,出現差異本源自不完整的理論,金融市場的實質之一就是市場參與者的認
知力與實際情況存在多重隔閡,有時這種差異尚可視而不見,但有時人們卻必須考慮到這種
差異,只有這樣,人們才會弄明白事情到底是怎樣發生的。
在金融市場中,這種狀況可謂司空見慣,見怪不怪,它們通常都以大起大落的順序呈現
在人們眼前,雖然,并非永遠都是這樣。索羅斯所提及的這種大起大落不是均衡對稱。加速
的過程是漸迸式的,隨后才以災難性的逆轉到達事物的高潮。在《點石成金》一書中,索羅
斯提及過一些事例,其中包括20世紀60年代的企業集團化浪潮;堪稱經典案例的房地產投
資信托基金問題;源自70年代,后終觸發1982年墨西哥危機的國際借貸浪潮,等等。索羅
斯不甘寂寞,一夜之間就炮制了一套關于外匯匯率自由波動的理論,外匯匯率易于狂升狂
跌,但總算還能相互抵銷。索羅斯在書中也還討論過一些并不單純的情況,例如在20世紀
80年代席卷全球的收購企業大風暴。在這些例子中,風行一時的偏見和盛極一時的趨勢之
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相互反饋的作用機制。當然,這些事例在某種意義上都是經過特殊挑
選過的,在任何連續的事件中,都有很長一段時期,相互之間的交互作用相對而言是微不足
道的。
這一點,索羅斯在其《點石成金》一書中并沒有十分明確的表述。他用“反射”這種表
述方式來說明雙面性的交互作用,以及存在著這種交互作用的事件的結構。索羅斯雖然意識
到了他所借用的“反映”一詞給他所帶來的諸多不便,但是他卻不敢拋棄這種說法,因為那
有可能會導致其整個引以為豪的理論解體與崩潰。
在所謂的通常情形下,思想與現實之間的差別并不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其間也
有別的力量在起作用,能夠縮小兩者之間的差距。其中部分原因是人們能夠從經驗當中獲益
菲淺,另一原因則是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改變或塑造社會。這就是索羅斯慣稱的準平衡
狀況。
然而有時人們的想法和現實距離很近,只是不會最終完全合二為一,索羅斯將此稱為極
不平衡狀況。這種狀況又可以分成兩類,其一是所謂動態失衡。當動態失衡的狀況發生時,
廣為流傳的偏見和占據主導地位的潮流相互強化,直到兩者之間的差異擴大到足以導致一場
災難性大崩潰的地步;其二是所謂的靜態失衡,其特點在于極端僵化、極端教條化的思考方
式,加上極其僵化的社會局勢,但雙方都不會出現變化,因此各種陳規教條與現實之間的距
離一直都很大。假如社會出現了變革的跡像,而各種教條卻不相應地進行調整,那么,即使
這些變革的速度十分緩慢,思維與現實之間的鴻溝也會愈來愈大。這種局面可以延續很長時
間,為人們所耳熟能詳的事例就是前蘇聯。相形之下,前蘇聯解體則可視為一個動態不平衡
的實例。
索羅斯把動態失衡和靜態失衡視為兩個極端,而準平衡則是介乎兩者之間的一種狀況,
索羅斯喜歡把三種狀態比擬為物質的三種物理狀態:氣態、固態和液態。這三態性質相差泅
異。以水為例,水在這三種狀態中都有不同的特點。相同的原則在市場參與者的思考方面也
可適用,在正常狀態下,索羅斯認為,他所稱謂“反射”的雙向反饋機制并非必不可少,相
反,倒是可以置之不理的。然而,當這些人趨近或達到所謂極度失衡狀態時,反射就變得重
要了,大起大落的場面就會接匠而至。
索羅斯認為,區別準平衡和極度失衡兩種狀況,對于投資者來說極其重要。然而,索羅
斯又說,兩者之間的分野十分模糊,常常有一些力量和勢力,將人們投入到極端失衡的狀態
中。盡管存在有某種抗衙力量與之對抗,而且抗衡力量一般都能如愿以償,然而,在某些情
況下,這種抗衡力量也會抵擋不住,于是就會發生改朝換代或革命流血之類的變化。生性好
斗的索羅斯對這類情況自然深感興趣盎然,但是,他又承認這并不能說明他已經掌握足以清
晰地解釋或預測這種情形的成熟理論,他還只是處于摸索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