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羅斯與泰國金融危機》
--九七年亞洲金融危機
第三節 市場游泳,自教育方
索羅斯怎樣打發日子呢?
典型的一天是從上午八點或八點半開始。他整天開會或不開會,但是,在任何時候,他
的公司經理們都可以自由進出,談談投資股份的問題。
索羅斯采取一對一的談話方式,他和公司經理們個人交談。他討厭開會。有時,聽了某
位經理的想法,索羅斯可能會提議他或她給另一位持相反觀點的人打電話。從1984年到
1988年與索羅斯共事的阿蘭·拉裴爾說:“如果你喜歡某一件事情,他會讓你同另一位不
喜歡這件事情的人談談。他總希望保持一種理智的摩擦。他會對一項投資的股份仔細思考。
你也不得不對此思考、思考、再思考。情況變化了,價格變化了,事情變化了,作為一個公
司經理,對一項投資你不得不從總體上再三思考。”
接下來,可能會有這樣一段對話。
拉裴爾可能會對他說:“這項投資比例已經算出總數。“
索羅斯:“你認為應該拋售一些嗎?”
拉裴爾:“不是。”
索羅斯:“你想更多買一些嗎?”
前前后后地,又得重新審視這個比例。
拉裴爾說:“索羅斯的過人之處在于他能把握問題的要害。然后,他會看看表格說行
吧。”
當做出決定的時機成熟,他思考的時間不會超過十五分鐘。
像拉裴爾和一些的公司經理一一:并不是任何事情都要通過索羅斯,小量的股份,例如
說500萬美元,可以不經過索羅斯而直接建立。
拉裴爾說:“不過,和索羅斯去談話,一定要真正對你有利,因為他太精明了。”
對索羅斯來說,他投資成功的關鍵在于他補償性自救的技巧。自救作為一種實踐經歷,
可能難于理解,但對于索羅斯來說,有助于說明他的成就。例如,在《點石成金》中他寫
道:“當我還是個少年的時候,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了我一次終身難忘的教訓。很幸運的是,
我的父親有根高的自救技巧,作為一名戰爭逃犯,他在俄國革命中幸免于難。”
在同一本書中、接下來他談到了要建立一個套頭交易公司,最大限度地檢測他的自救本
領,“這種杠桿作用裝置如果運行良好,就會產生奇妙的結果。但如果事情出乎你的意料,
那么就會慘遭失敗。最難判斷的是什么程度的風險是安全的。沒有什么整體的行之有效的衡
量標準,每一種情況都必須根據它自身的是非曲直來判別。而最終的分析,你必須依據你自
救的本能。”
采取本能的自救行動的一個例子,發生在1987年10月股票市場的那場大災難。根據事
后的檢討,索羅斯退出一些項目投資股份為時尚早。但是,在詹姆士·馬龜茲看來,喬
治·索羅斯放棄戰斗是為了第二天更好地戰斗。當索羅斯由于過早退出蒙受巨大損失時,他
卻阻止了事態的進一步惡化。“對于許多人來說,接受這樣一種后果是十分艱難的,”馬龜
茲說,“然而,索羅斯卻能夠做到,因為他堅信他能夠彌補這些損失。當然他也做到了,
1987年之后他獲得了巨大成功。我認為這對我們大家都是一個榜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