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羅斯與泰國金融危機》
--九七年亞洲金融危機
第五節 全融終結者
盡管身材矮小,索羅斯看上去體魄強壯,像名運動員。他的頭發很短,略帶波浪,戴著
一副金絲邊眼鏡。有人說他看上去像位經濟學教授,或是滑雪教員。他英語說得十分地道,
盡管略帶一絲匈牙利口音。一位作者曾如此描述他:“雙眉微蹩,下額瘦削,嘴唇很薄,身
材魁梧,極富熱情。頭發很短,聲音平板而略顯沙啞……”
于是,人們以為他是個粗俗的人,而且驚奇地發現他與別人毫無二致。《監護人》上曾
寫道:“他看上去并不兇,樣子平和,略帶匈牙利口音,一派歐洲顯貴的氣度。前額上的皺
紋,是在商場上冥思苦想留下的歲月印痕,亦顯露出他極為推崇的學者風范。”
《觀察
家》的一位作者認為索羅斯極具歐洲人的氣質。“他體魄強壯,氣度優雅,帶著抹不掉的貴
族氣息和不溫不火的奧地利及匈牙利中層社會的態度。早期,人們很容易地把他想象成這
樣:坐在維也納一個古老的咖啡廳中,一邊吸著摩卡咖啡,一邊與托洛茨基下棋。”
英國報紙《獨立者》給予索羅斯如下評論:“他不是80年代上演的有關華爾街影片中
那個完美無暇的戈登·格科。他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年輕十歲,可能是由于他堅持不懈地打
網球,并對紐約所提供給極其富有的人們的那種奢華的生活方式缺少好感。他既不吸煙,也
不飲酒,對食物的口胃也是中等。他看上去更像一位治學嚴謹、不修邊幅的中歐國家的教
授。”
到了70年代未80年代初,索羅斯深深感到投資帶來的痛苦。這種源于投資增長的方式
遠遠超出他想象的控制范圍。
然而,他是一個能逢兇化吉的幸運者。他繼承了父親的這種技能,并在二戰中于1944
年在布達佩所為了躲避納粹使用過這種技能。在金融市場中,求生有時意味著能迅速撤退。
在80年代初期,索羅斯就是這樣做的,他采取低調態度,他讓別人管理基金會。
然后,他做最終的決定。他希望從生活中獲得更多的東西,不僅僅只是投資上的成功。
他不是享樂主義者,所以金錢能帶給他的東西是有限的。他想把錢用在有益的事情上。因為
他無需征得家人或董事會的同意,因此一旦他決定如何用錢,他就可以徑直地去做,把錢投
出去。
這種自由與權利,使他能夠充分細致地考慮自己的決定。最后,他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
策,首先在東歐,然后在前蘇聯投資,以促進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
索羅斯離開匈牙利己有數十年之久,因為他不愿遵循統治這個國家的社會制度。這種思
緒壯大于東歐與蘇聯的“閉塞”國家冒犯了他的原則,因為他深深篤信美國與西歐的政治自
由與經濟自由。
通常一些西方政府,有時是一些私人基金會,妄圖在這些國家造成凹痕。然而,西方從
來沒有人想過要引起如此深遠的變化。
索羅斯認為自己能夠接受這個挑戰。正如他教自己在投資上所作的一樣,他將緩慢起
步,認真監察整個過程,謹慎地運用資金。他希望——這是個長遠的希望——能開啟這些閉
塞國家的大門。
他想利用自己的金融資產,在東歐及蘇聯的民眾中制造影響,要產生影響且不引起懷疑
很難做到,要贏得政治權威人士同意他的作法也許并非不可能。然而,他想試一試。
事實上,1979年在南非他就開始了援助行動,只是最終功虧一贅。然后他轉向東歐,
于1984年在匈牙利建立了一個根據地。后來,他分別在東歐的其他地方和蘇聯也建立了自
己的根據地。
剛剛在這些國家的一些地方站住腳,有點成績,這些國家政府的懷疑與敵意便紛至沓
來,盡管后來索羅斯的基金會非常火爆。到叨年代中期,他為這些基金會捐贈了幾億美元。
在1992年和1993年,索羅斯捐購了5億美元,并承諾再捐贈5億美元。1993年,他給俄
羅斯的捐款比許多西方政府還多,雖然他曾聲稱那里的形勢是“災難性”的。
喬治·索羅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投資者,已經變成了喬治·索羅斯一一一世界最大的
慈善家。
從多瑙河到烏拉爾,他成了西方最重要的私人捐贈者。許多人贊譽他是圣人,債世疾俗
者罵他是入侵者。最終,索羅斯找到了一個方法以示區別,既贏得了尊敬,又在華爾街與倫
敦之外成績斐然。
旨在打開闊塞國家的慈善行為帶給他的滿足感,遠遠超出了積蓄財富本身。同樣也帶給
他更多拋頭露面的機會。他喜歡出風頭——確實,他渴望有這樣的機會,因為他有興趣讓全
世界知道,他不僅僅只是一位罕見的巨宮。
然而,索羅斯并沒有完全滿足,因為他知道公眾希望他透露投資過程中的秘密。他想出
風頭,但只想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他想盡可能保持住他的個人隱私,但他的形象太高大
了,他的業績太豐厚,他涉及的范圍太廣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