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大師的投資之道>>人物經典
股票神仙
人的想像力貧弱,任何事都需要靠經驗。作為投資股票的小說作家,如果要寫出具有說服力的文章,自己必須真正去做。邱永漢始終都以自己的嚴謹和務實去做每一件事,他并不像其他作家那樣缺乏社會常識和經濟觀念,而是用經濟理論為指導,以敏銳的眼光來觀察世界。其中廣泛參與企業活動,多方了解市場信息從而整體把握社會經濟走勢是其成功的一大特色。在正式投入股票市場以前,他用了三個月時間耐心精讀了《日本經濟新聞》經濟版,閱讀重點放在經濟行情報道旁邊由銀行調查部經理、保險公司財務部經理、中小證券公司總經理等所撰寫的方塊文章,以期對股票市場運作規律有所感悟。其次,他利用《金錢讀本》連載的成功影響,多次訪問證券公司有分量的評論家聽取意見,感觸最深的是N'HK邀請他參與《一手拿著麥克風》的節目。節目形式是拿著麥克風到兜盯(東京證券公司云集的街道)去采訪,他選擇了代表大證券公司的日興證券評論家三田利治氏,在小公司中最出風頭的立花證券石井獨眼流氏,以及風格樸素而很有個性的丸三證券長尾貫一氏三人,分別集合了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木同看法,這在很大程度上開闊了視野,吸取了精華而逐漸形成邱永漢自己的主張。最后他又到大藏省財務審議官,后來擔任主計局長、交易所理事長要職的谷村裕氏的辦公室,聽取證券監督機關負責人的意見,從而對全國的證券市場營運狀況有了一個充分的了解。
了解信息、獲取信息、利用信息,邱永漢通過對股票市場長期的觀察與思考,漸漸弄清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外行人比有經驗的人有利,專家未必賺錢。股票市場是一個動態市場,受制于一系列復雜因素的影響,書本上講授的經濟學理論,大多是成堆的經濟術語,只是為了方便說明復雜變動的經濟變化而已,不能完全說明其現象,更不能預測未來變化趨勢。他在東京大學經濟學部上學時,從未聽說哪位老師因投資股票而賺錢。況且所謂專家,是指長期從事一件工作,比較有經驗和有豐富知識的人,正如人體的疾病,在大約相同的條件下出現大約相同的病況時,確實是經驗豐富占優勢,但行情的預測和市場的看法瞬息萬變,條件一次次都不同時,過去的經驗往往會導致錯誤的判斷。奉行外行主義,勿遵循社會的常識原則在邱永漢的經濟思想中占了很大地位。
在經濟高度成長以前,日本居主流地位的企業是紡織及相關的工業,海運與煤炭次之,而汽車、家庭電器等產業則剛剛起步,至于半導體或操作主機尚被認為是其他先進國家的工業。購買股票時,社會上都傾向于目前有實力或具有歷史的公司,如日清紡織。東洋組織、鐘紡等股居多。這樣選股風險雖然不大,也不會很賺錢,但比較穩妥,因此受到股評家的一致推薦,證券公司也配合這種步調,股票投資雜志更是只報道從戰前就已有名氣的行業。然而邱永漢第一次接觸股票市場時,直覺上就感到“不聽信社會的常識極為重要”。因為常識是指根據過去的經驗在腦海中已經形成的想法,這些想法在當時或許是正確的,卻不能適應未來的情況變化。倘若維持常識不變,人的思維僵化,反而成為事物進化、發展的包袱。根據觀察,邱永漢驚奇地發現日本的產業界正出現結構上的變化,比起紡織、海運業,家庭電器與汽車都屬于新興行業,受到新需求的支撐而呈現大幅度成長。此時購買股票,瞄準有實力的二三線股,無疑更能賺錢。這個道理就好比在“相撲”比賽中,無名的新興產業宛如在未來夢想能成為“橫綱”(相撲比賽的冠軍大力土)的幾百名弟子,能夠進入店頭市場的企業,就好像是幾千名力士中晉級為二段力士一樣,以后的“幕內”或“大關”(日本相撲的一種大獎)都必須經過這個階段。因此未來的“橫綱”股將會從現在的二、三線股中產生,當然投資二、三線股是一種從事冒險的行為,“沒有風險就沒有收益”,如果對這種投資認為沒有保障而感到擔憂,那么只有把錢存放在銀行了。認準了這個道理,邱永漢開始大舉投資股票市場,過了一年有余,周刊雜志便大寫特寫“兜叮有邱股”,投資家們把他捧為“股票神仙”。
股票投資的成功,使邱永漢賺到了后來做生意的本錢。為了生活上的穩妥,他選擇了置業這一保值鐵律,首先在澀谷蓋了第一棟地下1層、地面4層總共130坪的小樓。以此為起點,他開始重視地產市場,從而把自己的事業引向更大規模發展。其實有經濟頭腦的人,在現今任何一個時代,都會看到地產只會往上漲,并且是危機時的"最大防波堤"。因為土地資源總是有限,增地或許能以造地、開發或填土來達到目的,卻不能像工業產品般大量生產。而有限的土地只要稍加利用,一般都會增加收入。其次,通貨膨脹也能助長地價的上揚。當產業發達、購買力增強時,通貨膨脹容易引發,不過產業衰退,政府濫發貨幣也會助長通貨膨脹。這就是說,土地會把握所有機會隨時伺機漲價,所以購買土地,再等土地漲價而去賺錢要比生產商品賺錢來得快。另外,股價因經濟發展上漲時,地價會比股價漲得更高。而且股票的不穩定因素多。整體來說,即使景氣時也有業績欠佳的公司或業績良好但欠缺號召力的品牌,而土地資源又極其有限,當社會的財富增加時,地價就被推上去而呈現更高的價格。投資地產你注定會發財,這成了一條確定無疑的經濟原則。運用這一原則,邱永漢在以后的生活中就有了一個基礎,即使經營事業失敗,因為擁有地產而往往使他起死回生,不至于一瓶不振。所以了解邱永漢的一生,我們必須重視他對地產市場的投資理念。
或許是因為社交面的擴大,邱永漢為了寫股票評論,曾親自拜訪過各種企業。與經營者進行過廣泛的交談之后,他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社會上好多實業人士,他們在自己的業務范圍內都是具有優秀才能的人,但他們不是“通才”,甚至于他們的知識大都集中在自己的事業和商業對手上,除此之外,幾乎什么都不知道。然而社會經濟發展要求企業走集團化經營之路,經營者需具備多方面的知識和機敏的頭腦。經驗表明,“經營事業,向不同業種的人們學習,比向同業種的人學習有用處。向同業種的先覺者學習,頂多只是步其后塵而已。而這先覺者之所以先覺,只是從其他不同業種的人們而來的靈感”。這種反差使得經營商業顧問,專門接受各種行業的咨詢成了當時十分有前途的行業。第一位請他擔任顧問的是市村清先生,理研光學公司的老板。后來,他開設了法人組織的顧問公司,采用會費制,加人者每月付5萬日元。誰知找他的人絡繹不絕,會員增至30家公司,他變成了每月收入150萬日元的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