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基本知識》
炒股須知
基本因素
基本因素主要指在較長趨勢中,來自股票市場以外的能夠影響股價變化的經濟、政治因素等,其中,主要有以下內容。
。ㄒ唬┙洕蛩
1.經營狀況。經營狀況即指發行公司在經營方面的概況包括經營特征,如公司屬于商業企業還是工業企業,公司在行業中的地位,產品性質,內銷還是外銷,技術密集型還是勞動密集型,批量生產還是個別生產,產品的生命周期,在市場上有無替代產品,產品的競爭力、銷售力和銷售網等。此外,公司的經濟狀況還包括員工的構成以及管理結構、管理水平等。上述因素既可直接影響公司的財務狀況,亦可間接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意向,進而影響股價變化。
2.財務狀況。發行公司的財務狀況亦是影響股價的重要原因甚至是直接原因。依照各國法規,凡能反映公司的財務狀況的重要指標都必須公開,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還需定期向社會公開。衡量公司財務狀況的主要內容包括:(1)資產凈值。資產凈值也就是公司的自有資本(資本金+創業利潤+內部保留利潤+該結算期利潤)。它是考察公司經營安全性和發展前景的重要依據。(2)總資產(負債+資產凈值)。它顯示公司的經營規模。(3)自有資本率(自有資本B總資產×100%)。它反映了公司的經營作風和抗風險能力。(4)每股純資產,即每股帳面價值(資產凈值B發行數量)。它反映了股票的真實價值。(5)公司利潤總額及資本利潤率(當期利潤B總資本)等等。
在上述指標中,公司盈利(利潤)對股價的影響存在著三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意見認為:公司盈利是影響股價變化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因為股票價值是未來各期股息收益的折現值,而股息又來自于公司盈利,由此,盈利的增減變化就成為影響股票價值以及股票價格的最本質因素;公司盈利與股價變化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公司盈利增加就預示著股價上升,反之亦然,此外,股價與盈利的變動也不一定同步,股價往往先于盈利的增加而上漲,且上漲的幅度往往會超過盈利增加的幅度。
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公司盈利與股價變化總是脫節的,因而上述假定是錯誤的。持這種意見的人還舉出某些具體實例來說明。如美國在1923年至1929年間,股價與公司盈利的變化完全是相悖的,又如構成美國道·瓊斯工業股價平均指數的30種股票為例,1938年至1941年間,利潤大幅度上升,股價反而下跌,而1941年至1946年間,利潤下跌,股價卻反而上升。1946年至1950年間,利潤倍增,而股價卻保持相對平穩。1950年至1960年,利潤的增長率不足10%,而股價卻大幅度地上漲3倍以上。這些數字均表明股價變化與公司盈利并無必然的相關性。持這種意見的人還指出,根據經驗,經濟處在繁榮時期,股價不是根據現有公司的盈利來評估,而是根據將來的收益加以評估。
第三種意見是前兩種意見的折衷,認為利潤的變動與股價的變化并非無關,只是利潤因素對股價的影響,要依據其他影響因素的相對強度,當各種因素相對強度大甚至同時發揮影響作用時,利潤因素則被淡化;當利潤因素的影響強度超過其他因素的影響作用時,兩者的關系才顯露得較為明顯徹底。
。常衫砂l。對于大部分股東而言,其投資股票的動機是為獲得較高的股息、紅利,因此,發行公司的股利派發率亦是影響股價極為重要的原因。公司的盈利增加,為投資者增加股息提供了可能性。但股利的增加與否,還需取決于公司的股利政策。因為增加的盈利除了可能被用于派發股利外,還可能用于再投資。股利政策不同對股價影響則很大,有時甚至比公司盈利的影響更為直接、迅速。一般的情況是,當公司宣布發放股利的短期內,股價馬上出現升勢,而取消股利則股價即刻下降。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發行公司對股利派發進行不同的技術處理也會對股價產生影響。一般說來,股利的種類包括現金股利、財產股利(實物股利)以及股票股利三種。在不同的情況下,采取不同種類的股利派發則有明顯的影響作用。如在股價看漲的情況下,按同樣的股利率,以股票股利(俗稱“紅股”)形式派發則明顯影響股價,其原因在于:在上述情況下,股票股利可比現金或財產股利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舉例來說,某股票面值10元,市價60元,股息50%。如果以現金股利形式支付,將得到現金5元;如果以股票股利形式支付,將得到0.5股股票,市價高達30元。
當然,支付股票股利對于發行公司而言,可以防止資本外流,有利于擴大公司資本總額。但是,由于增加了股份,也加重了股利派發的負擔,尤其在公司經營狀況與利潤不能同資本額同步增長的情況下,將導致股價下跌。
。矗鹿缮鲜。公司新上市的股票,其價格往往會上升。
原因在于:一方面新上市的股票價格偏低,另一方面也由于投資者易于持續地高估股票價值。此外,某公司的新廠開工以及合并其他公司,說明此公司的未來業績有所變動,因而股價也易于隨之變化。另外,已上市股票增資(增股)發行亦會影響股價。如1990年9月,上海延中股票實行溢價增股,老股東有權每2股認購1股,每股96元,而同期掛牌價即為142元1股,場外交易則股價飛漲,最高達到600元1股。
必須看到,新上市的股票對其他已上市股票的股價也會有不利的影響,新上市股票的種類、數量過大,則對整個股市的價格亦會有所沖擊,進而降低平均股價并在一定程度上縮小股價的差距。
。担善狈指。一般大面額股票在經過一段較長時期的運動后,都會經歷一個分割的過程。一般在公司進行決算的月份宣布股票分割。由于進行股票分割往往意味著該股票行情看漲,其市價已遠遠脫離了它的面值;也由于分割后易于投資者購買,便于市場流通,因而吸引了更多的投資者。此外,由于投資者認為股票分割后可能得到更多的股利和無償取得更多的配售股權,因而增加購買并過戶,使股市上該種股票數量減少,欲購買的人更多,造成股價上漲。
。叮仕健墓善钡睦碚搩r格公式中可以反映出利率水平與股價呈反比關系,實際表現也往往如此。當利率上升時,會引起幾方面的變化,從而導致股價下降;一是公司借款成本增加,相應使利潤減少;二是資金從股市流入銀行,需求減少;三是投資者評估價值所用的折現率上升,股票價值因此會下降。反之則股價會上升。
美國在1978年也曾出現過利率和股價同時上升的反,F象,其原因主要有二:當時許多金融機構對美國政府維護美元在世界上的地位和控制通貨膨脹的能力抱有信心;當時股票價格已經跌到最底點,遠遠偏離了股票的實際價值,從而使外國資金大量流入美國股票市場。
利率水平對股價的影響是比較明顯的,反應也比較迅速。
而要把握股價走勢,首先要對利率發展趨勢進行全面掌握。影響利率的主要因素包括貨幣供應量、中央銀行貼現率、銀行存款準備金比率。如果貨幣供應量增加、銀行貼現率降低、銀行存款準備金比率下降,就表明中央銀行意在放松銀根,利率顯下降趨勢;反之,則表示利率總的趨勢在上升。
7.匯率變動。匯率變動對一國經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總的說來,如果匯率調整對未來經濟發展和外貿收支平衡利多弊少,人們對前景樂觀,股價就會上升;反之,股價就會下跌。
具體看,匯率變動對股價的影響主要是針對那些從事進出口貿易的股份公司,它通過對營利狀況的影響,進而反映到股價上。一般說,本國貨幣升值不利于出口卻有利于進口,而貶值卻正好相反。這種影響也表現在:如果公司產品出口,當匯率提高,則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受到削弱,公司盈利狀況下降,如果公司的某些原料依賴進口,產品主要在國內銷售,當匯率提高,使公司原材料成本降低,盈利上升。此外,如果預測到某國匯率將要上漲,那么貨幣相對貶值國的資金就會向上升國轉移,而其中部分資金進入股市,股市行情可能上漲。
8.國際收支,F代經濟日益一體化、國際化,因而,國際收支狀況也是影響股價的重要因素。一般情況下,國際收支處于逆差狀況,對外赤字增加,進口大于出口,此時,政府為扭轉這類狀況,會控制進口,鼓勵出口,并相應地提高利率,實行緊縮政策,或降低匯率使本國貨幣貶值,從而造成股價看跌;反之,股價將看漲。
。梗飪r因素。商品的價格是貨幣購買力的表現,所以物價水平被視為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重要指標。一般而言,商品價格上升時,公司的產品能夠以較高的價格水平售出,盈利相應增加,股價亦會上升。但是,這也要根據情況而定。如物價上升時,那些擁有較大庫存產品的企業的生產成本是按原來的物價計算的,因而,可導致直接的盈利上升;對于需大量依賴新購原材料的企業而言,則可能產生不利影響。此外,由于物價上漲,股票也有一定的保值作用,也由于物價上漲,貨幣供應量增加,銀根松弛,也會使社會游資進入股票市場,增大需求,導致股價上升。
需要說明的是,物價與股價的關系并非完全是正相關,即物價上漲股價亦上升。當物價上漲到一定程度,由于經濟過熱又會推動利率上升,則股價亦可能下降;此外,如物價上漲所導致的上升成本無法通過銷售轉嫁出去;物價上漲的程度引起投資者對股票價值所用折現率的估計提高而造成股票價值降低;物價上漲的程度使股票的保值作用降低,投資者把資金從股市抽出,投到其他保值物品方面時,等等,股價亦會相應下降。
物價與股價的關系最為微妙、復雜?偟恼f來,物價的上升對股價走勢既有刺激作用又有壓抑作用。當其刺激作用大時,其趨勢與股價走勢一致,當其壓抑作用大時,其趨勢則可能與股價走勢正好相反。
。保埃洕芷凇=洕芷诘难h、波動與股價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一般情況下,股價總是伴隨著經濟周期的變化而升降。在經濟復蘇階段,投資逐步回升,資本周轉開始加速,利潤逐漸增加,股價呈上升趨勢。在繁榮階段,生產繼續增加,設備的擴充、更新加速,就業機會不斷增多,工資持續上升并引起消費上漲;同時企業盈利不斷上升,投資活動趨于活躍,股價進入大幅度上升。在危機階段,由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減少,造成整個社會的生產過剩,企業經營規模縮小,產量下降,失業人數迅速增加,企業盈利能力急劇下降,股價隨之下跌;同時,由于危機到來,企業倒閉增加,投資者紛紛拋售股票,股價亦急劇下跌。在蕭條階段,生產嚴重過剩并處于停滯狀態,商品價格低落且銷售困難,而在危機階段中殘存的資本流入股票市場,股價不再繼續下跌并漸趨于穩定狀態。
不難看出,股價不僅是伴隨著經濟周期的循環波動而起伏的,而且,其變動往往在經濟循環變化之前出現。兩者間相互依存的關系為:復蘇階段--股價回升;繁榮階段--股價上升;危機階段--股價下跌;蕭條階段--股價穩定。
。保保洕笜。社會主要經濟指標的變動與股價的變化也有重要的關系。較重要的經濟指標包括國民生產總值、工農業生產指數、經濟成長率、貨幣供應量、對外貿易額等。因為這些指標都是綜合指標,指標下降則表明國家經濟不景氣,大多數企業的經營狀況也不會好,其發行的股票的價格也會下降;反之,指標上升,股價則容易上漲。
。保玻洕。政府在財政政策、稅收政策、產業政策、貨幣政策、外貿政策等方面的變化,會影響股價變動。
就財政收支政策看,當國家對某類企業實行稅收優惠,那就意味著這些企業的盈利將相應增加,而這些企業公司發行的股票亦會受到重視,其價格容易上升。從財政支出政策看,當國家對某些行業或某類企業增加投入,就意味著這些行業、企業的生產將發展,亦會同樣引起投資者的重視。此外,如產業政策的執行,政府對產品和勞務的限價會導致相應股票價格下跌;稅收制度的改變,如調高個人所得稅,則會影響社會消費水平下降,引起商品滯銷,乃至于影響公司盈利及股價下跌,等等。
。ǘ┱我蛩卣我蛩刂改軐洕蛩匕l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政治方面的原因,如國際國內的政治形勢、政治事件、外交關系、執政黨的更替、領導人的更換等都會對股價產生巨大的影響。
政治因素對于股價的影響,較為復雜,需具體分析其對經濟因素的影響而定。例如戰爭通常被視為政治因素中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其對股價的影響也不一定。以1990年8月,由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而引發的伊拉克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戰爭而言,其影響程度則不一樣。
市場指數(1990年10月1日)與戰爭開始前夕相比與今年最高指數相比:美國2407.92-16.9%-20.4%,日本23495.11-23.8%-39.6%,四小龍香港地區3872.41-17.2%-27.3%,新加坡1090.14-30%-32.2%,中國臺灣2746.25-52.4%-78.3%,南朝鮮617.12-10.6%-38.8%,東盟印尼433.77-29.3%-36.4%,馬來西亞470.09-25.6%-25.6%,菲律賓552.34-41%-60.4%,泰國655.55-42.6%-42.7%。
折現評估法
股票投資報酬與其風險具有正相關,風險大,報酬亦大,反之亦然。鑒于此,分析某種股票的價格,還須將兩者綜合考慮。
最敏感的問題之一便是物價上漲與之相關的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同樣的10元錢在兩年前可以買到比現在更多的東西,換句話說,即“現有的10元錢要比將有的10元錢更有價值”。一般說來,情況的確如此。世界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歷程均表明,通貨膨脹是不可避免的現象。正是基于這一事實,現代財務學便產生了一個新名詞--“現值”,它是除了利潤(報酬)與風險折平以外的又一個重要概念。這一概念對于股票投資評估的重要性并不亞于上述的本益比、本利比、獲利率等分析。實際上,采用上述比率分析時,除了考慮報酬與風險的關系,也必須重視“現值”的分析。
所謂“現值”,是指人們把未來可能實現的利益或虧損折算成目前的價值,以便于比較,從而作出合理化的決策。舉例來說,假設甲、乙兩人同樣以2000元為本金投資股票。A種股票是新發行的股票,而且須待兩年以后才能上市。B種股票已上市,市價高于面值(50元A股)1倍,為每股100元,甲覺得新股以面值發行便宜,故買進40股A種股票;乙卻認為A企業為新組建的股份制公司,其股票2年后才可能上市,在此期間僅能領取股利,而無差價收益,所以決定買進20股B種股票,以謀取差價利潤。在這里,甲顯然著眼于長期投資,等候發展。而乙卻覺得未來不可測,況且兩年后即使A種股票上市并且價格上漲,但其時物價早已高漲,誰知股價上升幅度能否超過通貨膨脹率?不如投資已上市股票,一來2年內還有機會謀取差價,二來老企業股利較為穩定,有可能相對較高(因留存收益緣故)。上述兩位投資者,如果從現值的概念分析,乙的投資決策較為全面。如果我們作如下假定則更為明顯。甲乙兩種股票,市價都是120元A股,購買甲股票,三年內每年可得股息15元;如購買乙股票,則第三年才可一次領取45元股息。拋開復利計算,僅從通貨膨脹的因素考慮,三年后的45元顯然不能與三年中每年15元等值,必然小于三年中每年15元現值的總合。這就是說,評估某種股票的價格時,還必須加入現值的概念;不然,投資者評估的高報酬(高收益)很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已補貼給高物價了。
所謂折現法,就是利用某一折現率,將公司未來各期盈利或股東未來各期可收到的現金股利折現為現值,這一現值即為股票的價格。
運用折現法實際上并不好把握,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究竟是用公司盈利或股東股利來作為折現的對象?一部分股票價值分析理論持前一種看法,因為股票的價值(帳面價值或內在價值)主要取決于公司的盈利而并非股利派發;而大多數股票價值分析理論則持后一種看法,原因在于,投資者投資股票,如果不是投機性質,則主要期望的收益便是股利。實際上,這也涉及到前述的本益比和本利比在投資者看來誰更重要的問題。這里僅介紹以股利為折現對象的方法。
其次,在運用折現法時如何確定折現率?一般認為,折現率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某種股票風險的大小以及預期報酬率的高低。風險越大,預期報酬率越高,折現率就應越高;反之,風險越小,預期報酬率越低,現金股利的折現率也就越低。換句話說,折現率應等于類似風險投資的預期報酬率。預期報酬率可通過證券市場線求得。
設某公司每一普通股的折現價為V0,t期末的價值為Vt,t期末股東收到的每股現金股利為dt,折現率為k,則每一普通股價值的折現公式為:V0=d11+k+d2(1+k)2+…+dH(1+k)H=∑Ht=1dt(1+k)t即是說,普通股價值等于每一普通股的折現價,等于各期股利折現值的總和。根據這一公式,無論投資者持有普通股的時間是一年,還是數年,以至無限期地持有股票,都可以計算出該普通股的折現價值。
由于上述公式的折現對象是未來預期的現金股利,所以這一折現方式又稱為股利模式。
凈資產倍率
一般投資者往往注重股價的市盈率,而忽略對凈資產倍率的關注。實際上,凈資產倍率也是股票估價的重要指標,特別是重要的風險指標。
凈資產倍率的計算公式為N=每股市價A每股凈資產。其分母(每股凈資產)越大,投資風險也就越小。世界著名的王安電腦公司由于經營不善,宣布破產保護。但由于其多年經營,網點遍布全球,凈資產值甚高,所以破產后經過資產評估,又東山再起,投資人并未受到多大損失,真可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強”。再以我國上海股市為例,上海指數1992年跌至400點時,“電真空”的股價僅4元多,而當時其凈資產每股據中期財務報表測得為3.75元。精于投資的深圳股民得出:“就是它今天破產也虧不到哪里去”的結論,大膽刮盤,帶動大勢反轉。
股市歷來有“市盈率是朝上看發展,凈資產倍率是朝下·看保底”之說。當然,一個發展潛力巨大的上市公司,無論其盈利能力與凈資產的增長都是很快的,但對于一個發展趨于飽和的公司,關于其凈資產倍率顯得尤為重要。
從某種意義看,在市道低迷時,凈資產倍率應當是股價評估的最重要指標。由于股價接近甚至跌進凈資產值,即N≤1時,該股票也才真正進入投資與投機兩相宜的境地。從投資角度看,股東權益的價值就是凈資產值,財務數據上已是保盈不虧。從投機角度看,一般凈資產值都低于發行價,一旦大勢回升,沖破發行價則更為容易。
投資報酬率
投資報酬率是反映股票投資者從實際投資中所得到的報酬比率,亦是評估股票價格,進行投資決策所應參考的重要指標。投資報酬率的公式如下:投資報酬率=股票終值-原始投資額+股利收入原始投資額在上述公式中,股票終值即現值,指某種股票目前的市價;原始投資額即股票原值,指購買股票時投入的資金額;股利收入則統指股息、紅利的收入。例如,某股東原購買某種股票為100元,現值升為105元,股息(或紅利)收入30元,從上述公式得知,目前,該種股票的投資報酬率為0.35,即35%。 投資報酬率在計算投資報酬及評估股價時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例如,某位投資者去年投資1萬元于某種股票,今年賣出僅收回金額9500元。這位投資者可能認為蝕本了,因為損失了500元本金。但由于考慮到還應加上股利收入如750元,不考慮稅金、傭金等,實際上還得到了250元的利潤,因此,從總體上看,投資于該種股票還是有收益的。用上述公式計算,該種股票的投資報酬率為0.25,即25%。
股利報酬率
股利報酬率亦稱股息盈利率、獲利率,也是通常被廣泛采用來衡量股價的方法。所謂獲利率并不是指發行公司的獲利能力,而是指投資者用以評估投入的資金,所能得到利益的百分比率,即按市價計算,投資人實際可獲得的盈利率。獲利率的公式如下:股利報酬率=每股股利每股市價×100根據上述公司,股票市價上漲,獲利率偏低,因為股價已經上漲,再升高的幅度畢竟有限;而在低檔時計算,其獲利率則較高。 獲利率的計算,也只能作為參考,因為衡量股價的方法很多,而且股價是受各種內在及外在因素的影響。在正常的投資環境中,計算獲利率作為投資的參考是很有必要的。但在不正常的投資環境下例如長期持續的通貨膨脹等情況下,獲利率的計算反而顯得沒有意義,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股價不斷上漲是自然的趨勢。
稍有經驗的投資者,都會利用這一公式,去計算其可能獲得的投資利益。
價格股利率
價格股利率亦稱本利比。價格盈利率(本益比)是以目前每股市價除每股盈利得到的結果。然而一般投資者對每股盈利一方面不易得到該項資料,另一方面是因為更關心于每股股利,因此,本益比的計算,倒不如本利比的計算更實際。
本利比的公式如下:價格股利率=每股市價A每股股利本利比與本益比的不同點在于:本益比的重點在每股盈余,本利比的重點在每股股利。經常參考發行公司財務報告的投資人,總會發現每股盈利比每股股利大。這是因為在盈利即稅后利潤中還需按照規定提取公積金(包括法定公積或特別公積等),有的公司還從中提出一部分作為特別獎金,然后以余額分配給股東作為股息、紅利(股利)。因此,每股股利數額總是較每股盈利少。
從本利比來衡量股價,仍然離不開利率環境的關系,而利率環境的標準通常是以銀行存放款利率及政府發行的公債利率為依據的。根據美國、日本等專家計算,股票的本利比在8倍與10倍應是很正常的,但必須是在經濟正常的環境下為限,而在通貨膨脹的環境下,本利比的倍數必然提高。美國由于通貨膨脹,貨幣貶值、股票漲價,股票的本利比有高達80倍以上的。因此,計算本利比也如同計算本益比一樣,只能作為衡量股票價格的一種參考。
價格盈利率
價格盈利率又稱市價盈利率、股價盈利比率、市盈率、價盈比、盈利比、本益比,亦簡稱PAE值。其計算公式如下:價格盈利率=每股市價每股盈利其中,每股市價指某一期間的平均市價或上市股票每股當日成交加權平均價及每股當日收盤價;每股盈利則指平均每股上一年的稅后利潤額或預期的每股稅后利潤。
這一比率反映了投資者對公司未來盈利的預期,比率越高,越表現出投資者對股票的預期越樂觀,反之則不然。其原因在于,正因為投資者對公司未來盈利的預期大,股價才會上升,這一比率才相應地增加。一般說來,那些快速發展的公司,這一比率比較高,而平穩發展的公司這一比率則相應低。
根據這一比率,投資者也可預期公司盈利的增長狀況。
另外,這一比率亦是國際通用的衡量投資價值的重要工具。比率越低,即表示投資價值越高。例如,假設某種股票目前每股市價為120元,平均每股稅后利潤為20元,代上公式計算,所得結果為6倍。換句話說,投資于此種股票,必須投資6元,才能獲得盈利1元。反過來,如果上例比率為3倍,每股稅后利潤不變,則投資者只需投資60元。當然,這種分析只能作為一種參考,并無絕對意義,因為其中還涉及投機與投資的區別,以及公司經營的發展狀況等。
計算這一比率時必須與當前的利率標準相比較,然后才能確定是否屬于有利的投資。此外,運用這一比率衡量股價時,應將各種不同的股票分別考慮,而且隨時注意究竟多少倍率才是合理的投資。美國證券投資專家指出:若干年前,10比1是公認的標準比率,但最近則認為這個倍率太高,不是健全的投資。目前美國金融界認為,這一倍率越低越好。
由于用此比率乘以每股盈利即得每股市價,就可由此求出股票應有的價格。
股票估價原理
如何評估某種股票的價值?
在這方面沒有統一的標準,也難以有統一的標準。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用股票的票面價值來表示,但票面價值往往與股票實際的市場價格相去甚遠。
股票的理論市場價值同樣如此。
股市運作中,人們常用以下比率作為股票估價的指標。
比較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也叫趨勢分析法,它主要是通過對財務報表中各類相關的數字進行分析比較,尤其是將一個時期的報表同另一個或幾個時期的比較,以判斷一個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的演變趨勢以及在同行業中地位的變化情況。比較分析法的目的在于:確定引起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變動的主要原因;確定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發展趨勢對投資者是否有利;預測公司未來發展趨勢。比較分析法從總體上看屬于動態分析,以差額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為基礎,亦能有效地彌補其不足,是財務分析的重要手段。
比較分析法大致有以下四類:
(一)縱向比較
1.絕對數值的縱向比較絕對數值的縱向比較,就是直接以財務報表上各科目絕對數值的大小加以比較,達到了解各科目之間關系的目的。
請見下表,表中數字均為假定。
A公司1988年度、1989年度、1990年度損益表(單位:萬元)
┌──────────────────────┐
│ 1988年度 1989年度 1990年度 │
├──────────────────────┤
│ 銷售收入 600 660 780 │
│ 銷售成本 432 462 530.4 │
│ 銷售毛利 168 198 249.6 │
│ 營業費用 93 112.2 140.4 │
│ 營業純利 75 85.8 109.2 │
│ 利息費用 6.6 7.26 9.2 │
│ 稅前盈利 68.4 78.54 100 │
│ 所 得 稅 20.52 25.92 36 │
│ 稅后利潤 47.88 52.62 64 │
└──────────────────────┘
豎著看表,可以初步了解到A公司三85.8個年度經營成效以及表內各科目之間的關系,這是差額分析法的結果。但由于差額分析法的缺陷,絕對值的縱向比較方式較難顯示各科目之間的關系,因而分析時常用百分比的縱向比較。
2.百分比的縱向比較百分比的縱向比較,是指將同一表上各科目化成百分比,并以表上某一特殊項目的數字作為100%。該特殊項目,在資產負債表上為資產總額或股東權益總額,在損益表上為銷售收入;將其他科目的金額分別除以該特殊項目的數字,便可得出其他科目的各自百分比。將報表上的各科目化成百分比后的報表稱為共同比報表。顯然,共同比報表是比率分析法的運用。
運用百分比的縱向比較,投資者可清楚地看到某一科目與表上總數的關系,或該科目在表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該科目重要性增強或減弱的原因。例如,從每種資產占總資產的百分比,可以看出流動資產與固定資產的相對重要性,還可看到總資產中分別有多大比例籌自短期債權人、長期債權人和股東。
從表中,可以計算出A公司三個年度的共同比損益表。
豎著看表,可以看出銷售成本、營業費用、利息費用、所得稅等項目占銷售收入的百分比,亦可看出銷售毛利率、營業純利率、稅前利潤率、稅后盈利率。從表中還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每一年度利潤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銷售收入的增加和銷售成本的降低。百分比的縱向比較雖然彌補了絕對值縱向比較的不足,但由于它只知道某一科目的相對比例,而不知道某一科目的數額大小,難免有局限性。因為基數的不同,使同一數字有不同的百分比,同一百分比也表示不同的數字。表中1988年度和1989年度的利息支付率和稅后盈利率均相同,但由于銷售收入不同,所代表的利息費用、稅后盈利均不相同。同理,由于基數的不同,小百分比的絕對值可能比大百分比的絕對值還大。例如,某公司去年銷售收入500萬,稅后盈利50萬,銷售利潤率為10%,今年銷售收入為1000萬,稅后盈利為80萬,銷售利潤率為8%,雖比去年銷售利潤率小,但盈利額比去年大得多。可見,必須將兩種縱向比較方式結合起來,以彌補各自的不足。
。常^對值和百分比縱向比較的綜合即在同一報表上,即列出絕對數,又列出百分比,以利于全面的縱向比較。下表是將上述兩表綜合的結果,由于篇幅關系,舍棄了1988年度的損益情況。原因是否繼續存在。橫向比較分析可以彌補這一不足,并可有效地預測某一科目或比率的未來發展趨勢和程度,常用的橫向比較有三種方式:1.直接在比較財務報表上橫向比較即是在前述按絕對金融編制的比較財務報表和共同比報表上直接對各科目進行橫向比較,這是最簡易的橫向比較方式。
在這兩表中,橫著看可以看到各個科目的絕對金額都是逐年增長的,百分比則除了銷售成本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外,其它均基本上逐年提高,從而可知A公司三年來的收益狀況良好、前景光明。
(二)橫向比較
環比增長率的橫向比較即在進行橫向比較時,將下期某一科目或比率與前一期某一科目或比率進行對比,進而求出下期對前一期的增長率。
計算辦法有兩種:一是將某一科目或比率相鄰兩期中的后期數字減前一期數字,得出增長量除以前一期數字,所得結果以百分比表示,此方法直觀,并運用了差額分析法。計算公式為:環比增長率=下期數字-前一期數字前一期數字×100%另一方法是通過環比指數(即環比發展速度)求出,即將前一期某一科目或比率作為100,用下期某一科目或比率的數字除以前一期某一科目或比率的數字,得出的商數再乘以100,便是下期的指數,下期指數減去100,便是下期對前一期的增長率。由于各期指數均以前一期為基期(100),固稱之為環比指數。計算公式如下:環比增長率=(環比指數-100)×100%=〔(下期某一科目或比率前一期某一科目或比率×100%)-100〕×100%
1988年為100,1989年絕對值(52.62B47.88×100)和百分比(7.98%B7.98%×100)分別為109.9和100,1990年絕對值(64B52.62×100)和百分比(8.2%B7.98×100)分別為121.63和102.76。其他可依此類推。
從絕對值欄中可以看到,盡管A公司1989年度的銷售成本絕對值比1988年增加6.94%,1990年又比1989年增長14.81%,但相對于銷售收入和稅后利潤的絕對值增長率而言,銷售成本的增長率要低得多;1990年稅后利潤之所以能比1989年提高21.63%,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銷售成本并不是與銷售收入同步增長的。換句話說,相對于1990年的銷售收入,銷售成本是相對降低了。
從表百分比欄中更可清晰看到,A公司的銷售成本占銷售收入的比重是逐年下降的,1989年比上年下降了2.78%(100-97.22×100%),1990年又比1989年下降了2.86%(100-97.14×100),進一步證明前面關于銷售成本的降低是稅后利潤增長之重要原因的結論。而1989年稅后利潤率之所以未比1988年提高,原因之一是所得稅的百分比提高較大,達到14.91%。
定基增長率的橫向比較即將某一時期某一科目或比率的數字作為基數,將該科目或比率以后各期數字分別與基數比較,進而求出各期對基期的增長率。其計算方法亦有兩種:一是將以后各期數字分別減基期數字,得出各期的增長量,并逐一除以基數,所得結果以百分比表示,分別求出各期對基期的增長率。計算公式如下:定基增長率=報告期數字-基期數字基期數字×100%另一方法是通過定基指數(定基發展速度)求出,即將某一科目或比率的數字作為基期指數100,將以后各期數字分別除以該科目或比率的基期數字再乘以100,從而得出以后各期的指數值與基期比較,定基指數減去100再乘以100%,便是報告期對基期的增長率。其計算公式如下:定期增長率=(定基指數-100)×100%=[報告期數字基期數字×100)-100]×100%從表中可以看到,1989年銷售成本的絕對值比1988年增加了6.94%,1990年則比1988年增加了22.78%,但銷售成本的百分比卻是1989年比1988年下降了2.76%,1990年則比1988年下降了5.56%。對比表可看到環比指數的比較和定基指數的比較是相通的,都具有更清晰地分析和預測某一科目或比率歷年發展狀況、原因及其未來發展趨勢的作用,不同之處在于,定基指數以某一固定時期為基期,環比指數則以前一時期為基期。
。ㄈ藴时容^投資者無論是進行財務報表的縱向比較分析還是橫向比較分析,都須事先設定一個客觀標準,然后將公司的有關財務數據與該標準相對比,以求客觀地評價和分析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水平。財務分析中常用的分析對比標準有:以公司的財務預算目標為標準、以同業數字為標準、以公司過去的實際完成數字為標準、以公認的平均比率為標準。
1.與公司的財務預算目標比較財務預算目標即是財務計劃目標。通過將本年度企業財務實績值與當年財務預算的目標值相對比,可以計算出財務預算的完成進度、預計完成程度和實際完成程度等,進而正確評價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效率;亦可以由此判明企業財務預算目標的正確性與先進性,分析出企業的管理水平。這里,以財務預算目標作為比較的標準能否有效,取決于財務預算計劃的科學性和符合實際,否則,用此標準去進行財務分析便失去了意義。
2.與公司過去實際完成的數字相比較即將公司本年度的有關財務數據與其歷史數據進行對比分析,進而判斷公司本年度的財務狀況是否有所改善,經營實績是否有所提高。
以公司過去實際完成的數字為標準,一般是根據公司的特性,公司財務歷史狀況,找出最好的歷史指標來與本年財務實績比較。通過對比揭示有關財務指標的發展趨勢及發展速度,反映公司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程度,并有助于發現公司經營管理的問題。以公司財務的最佳歷史指標作為比較標準,從根本上說是企業自身的縱向比較,如果不結合對同行業財務報表的橫向分析,往往難以充分說明該公司財務和經營的實際水平。例如,假定公司本期稅后利潤比最好年份的上期增長了10%,成績似乎不錯,但如果同行業本年度的稅后利潤平均增長率為15%,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只能說明該公司經營不力,競爭能力減弱。
。常c公認的平均比率標準相比較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將公司報告期的有關財務比率與社會上公認的一般比率標準相比較,從中可以對公司有關財務比率的優劣作出判斷。
例如,一般認為流動比率應在2∶1以上,速動比率應在0.5∶1以上,固定比率應在2∶1以下,負債比率應在3∶1以下,產權比率應在25%以上,如果公司的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和產權比率低于上述平均公認的標準,而固定比率和負債比率又高于上述標準,但又無其他什么特殊情況,一般而言其有關財務比率是處于不良狀態中,財務結構有問題。
運用社會公認的平均比率標準來分析,切記要注意不應生搬硬套。
4.與同業數字標準相比較即將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水平與同行業中的平均數或最佳數字相比較,從中可以看出該公司的先進(落后)程度及其差距,為挖掘潛力,提高公司經營管理水平指明方向。
與同業數字標準相比較,才是真正的橫向比較,也可以有效地彌補僅限于企業內部的與企業財務計劃相比較、與歷史數據相比較的缺陷。但是,由于不同企業往往在經營規模、經營結構、地理環境、會計方法等方面存在種種差異,有時會使某些分析比較失去可比性。因而在與同業數字標準相比較時,要注意剔除不可比因素,這樣才能確保分析比較的準確性。
上述四種標準比較,各有長短處,投資者在進行股票投資分析時,應根據具體情況,將它們結合起來使用。
。ㄋ模┚C合比較
1.比率指數的綜合比較所謂綜合比率指數,就是從公司的所有財務比率中,選出若干重要的比率分別除以基期若干標準比率后,再加權平均所得出的指數。這一比率指數具有綜合性質,通過它與基期的綜合比率指數100相比,可以看出一公司在某一年的經營和財務的總體狀況有多少變化。
下面以A公司為例,我們選出股本報酬率、銷售利潤率、速動比率、舉債經營比率、應收帳款比率等五個主要比率,分別列出1988~1990年五個比率的假定數字,見下表。運用比率指數進行綜合比較,要注意選用性質相同的比率,權數大小的確定也要力求客觀,真正反映某一比率在公司經營和財務中的地位。在實際運用中,由于分析人員的不同,所選用的比率及權數大小往往不一樣,致使求出的比率指數數值不同,這是比率指數綜合比較的主要缺陷。
。玻畧D表上的綜合比較即或者通過坐標,或者通過雷達圖來綜合比較有關科目或比率的發展變化,進而看出一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總體發展趨勢。限于篇幅,故從略。
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以同一期財務報表上若干重要項目的相關數據相互比較,求出比率,用以分析和評價公司的經營活動以及公司目前和歷史狀況的一種方法,是財務分析最基本的工具。但這種方法也有局限性,突出表現在:比率分析屬于靜態分析,難以分析動態方面的情況;比率分析使用的數據是歷史性數據,對于未來預測并非絕對可靠;比率分析使用的數據為帳面數值,難以反映物價水平的影響,等。因此,在運用這一方法時,一是要注意將各種比率有機地聯系起來進行全面分析,不可孤立地看某種或某類比率;二是要注意考察公司的經營狀況,不能光著眼于財務狀況的分析;三是結合各種分析方法。這樣才能對公司的歷史、現狀以及將來有一個比較詳盡的分析了解。
由于進行財務分析的目的不同,因而各種分析者包括債權人、管理當局,政府機構等所采取的側重點也不同。作為股票投資者,主要是掌握和運用四類比率,即反映公司的獲利能力比率、償債能力比率、成長能力比率、周轉能力比率這四大類財務比率。
下面分別介紹各種比率的含義及在財務分析中的作用。
所引數據均盡量采用上述A公司的表例。
(一)獲利能力比率常用的分析公司獲利能力的比率有:
1.資產報酬率,也稱投資盈利率,指公司資產總額中平均每100元所能獲得的純利潤,其公式為;資產報酬率=稅后盈利平均資產總額×100%其中,平均資產總額=(期初資產總額+期末資產總額)/2。
資產報酬率是用以衡量公司運用所有投資資源所獲經營成效的指標。其比率越高,則表明公司善于運用資產,反之,則資產利用效果差。依表例,A公司的資產報酬率為64B2050=3.12%,即每投入100元資金,獲得收益3.12元。
由于資產來源除股東外,還有其他債權人,如銀行以及公司債券的投資者等,因此,除歸屬股東所有的稅后盈利外,還應包括支付債權人的利息費用。調整后的資產報酬率則為:資產報酬率=稅后盈利+利息支出平均資產總額×100%以A公司為例,調整后的資產報酬率為:(64+9.2)B2050=3.57%
2.資本報酬率,即凈收益與股東權益比率、稅后盈利與資本總額比率,計算公式為:資本報酬率=稅后盈利(凈收益)資本總額(股東權益)×100%資本報酬率是用以衡量公司運用所有資本所獲得經營成效的指標。比率越高,表明公司資本的利用效率越高,反之則資本未得到充分利用。
在股票交易市場,股票公開上市的條件之一,就是公司在近幾個年度內資本報酬率必須達到一定的比率。例如,臺灣證券交易所規定,資本報酬率低于6%的公司,其股票不得上市;資本報酬率在6%~8%之間的公司,其股票只能被列為第二類上市股票;只有資本報酬率達到8%以上的公司,其股票才能準予列為第一類上市股票。以A公司為例,其資本報酬率為64B700=9.14%,處于較高水平。
。常杀緢蟪曷省F溆嬎愎綖椋汗杀緢蟪曷剩蕉惡笥杀尽粒保埃埃墓杀緢蟪曷实母叩,可以觀察到公司分配股利的能力。
當年這一比率高,則公司分配股利自然高,反之,這一比率低,如果不動用留存收益,則分配的股利自然低。以A公司為例,其股本報酬率為64B600=10.67,分配的股利自然高。
。矗蓶|權益報酬率,又稱凈值報酬率,是指普通股的投資者委托公司管理人員應用其資金所能獲得的投資報酬率。
其計算公式為:股東權益報酬率=稅后盈利-優先股利股東權益×100%這一比率,可以衡量出普通股權益所得報酬率的大小,因而最為股票投資者關心。這一比率還可用于檢測一個公司產品利潤的大小及銷售收入的高低,其比率越高,說明產品利潤越大,反之則不然。以A公司為例,其股東權益報酬率為(64-8)B700=8%。
5.股利報酬率,即股利與股價的比率,它表示按市價計算,公司的股東實際可獲得的盈利率。其計算公式為:股利報酬率=每股股利每股市價×100%以A公司為例,其普通股股本為450萬元,假定每股20元,則共發行了22.5萬股;1990年度普通股股利為42萬元,除以22.5萬股可得每股股利為1.87元。假定其普通股每股市價為40元,則股利報酬率等于1.87元除以40元為4.67%。
6.每股帳面價值,即股東權益總額與股票發行總股數的比率。其計算公式為:每股帳面價值=股東權益總額(優先股數+普通股數)將每股帳面價值與每股票面價值相比較,可以看出經營狀況的好壞。通常經營狀況良好、財務健全的公司,其每股帳面價值必定高于每股票面價值;帳面價值逐年提高,就表明該公司的資本結構越來越健全。當然,每股帳面價值僅是表明公司股東所投入的每股股票價值,而不是表示股東每股股票從公司所能取出的價值。以A公司為例,其股東權益總額為700萬元,普通股股數為22.5萬股,假定其優先股也為20元一股,優先股本為150萬元,則共發行7.5萬股。A公司的每股帳面價值即為700B(7.5+22.5)=23.33元,顯然,其每股帳面價值高于票面價值(20元)。
。罚抗捎。計算公式如下:每股盈利=稅后盈利-優先股利普通股發行數通過對每股盈利的分析,投資者不但可以了解公司的獲利能力,而且可預測每股股利以及股利增長率,并據此決定每一普通股的價值。以A公司為例,其稅后盈利與優先股利的差額為56萬元,普通股發行數為22.5萬股,依公式計算,每股盈利為2.4元。
8.價格盈利比率,簡稱盈利比。計算公式如下:價格盈利比率=股票價格每股盈利通過分析這一比率,投資者可預測公司未來盈利的增長狀況,并由此求出股票應有的價格。
。梗胀ü衫麧櫬。其計算公式如下:普通股利潤率=普通股每股帳面價值普通股每股市價×100%這一比率是投資者在比較各種投資機會時的一個重要參數。每股利潤率越高,公司股票的質量越好,獲利能力也高,對投資者的吸引力越大。
10.價格收益率,為普通股利潤率的倒數。其計算公式如下:價格收益率=普通股每股市價普通股每股帳面價值這一比率越小,表明企業獲利能力越大,股票質量越好。
11.股利分配率,又稱股息支付率,計算公式如下:股利分配率=現金股利-優先股股息稅后利潤-優先股股息
12.銷售利潤率,指公司銷售收入中每100元平均獲得的銷售利潤。計算公式為:銷售利潤率=稅后利潤銷售收入×100%這一比率的高低,意味著公司獲利能力的強弱。依上式,可求出A公司的銷售利潤率為64B780=8.2%。
。保常疇I業比率。計算公式為營業比率=營業成本銷售收入=銷售成本+營業費用銷售收入×100%通過這一比率的分析,可測知公司的營業效能,因為營業比率與100%之間的差額就是營業時發生的損益。如果某公司的這一比率超過了100%,則顯示虧本狀況,反之,這一比率越小,則公司的純利潤越高,獲利能力越強。以A公司為例,其營業成本為670.8萬元(530.4+140.4),依上式計算,其營業比率為670.8B780=86%,由此可知A公司營業狀況較好。其他如銷售毛利率、營業純利潤率等從略。
(二)償債能力比率公司的償債能力包括短期償債能力和長期償債能力。反映短期償債能力,即將公司資產轉變為現金用以償還短期債務能力的比率主要有流動比率,速動比率以及流動資產構成比率等。反映長期償債能力,即公司償還長期債務能力的比率主要有股東權益對負債比率、負債比率、舉債經營比率、產權比率、固定資產對長期負債比率等。下面分別述之。
。保鲃颖嚷,也稱營運資金比率,是衡量公司短期償債能力最通用的指標。計算公式如下: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這一比率越大,表明公司短期償債能力越強,并表明公司有充足的營運資金;反之,說明公司的短期償債能力不強,營運資金不充足。一般財務健全的公司,其流動資產應遠高于流動負債,起碼不得低于1:1,一般認為大于2:1較為合適。以A公司為例,其比率為1540B850=1.81:1。
但是,對于公司和股東而言,并不是這一比率越高越好。
流動比率過大,并不一定表示財務狀況良好,尤其是由于應收帳款和存貨余額過大而引起的流動比率過大,則對財務健全不利,一般認為這一比率超過5∶1,則意味著公司的資產未得到充分利用。
如果將流動比率與營運資金結合起來分析,有助于觀察公司未來的償債能力。例如,A公司的流動比率為1.81∶1,其營運資金為690萬元,假定B公司有流動資產1800萬元,流動負債為1110萬元,則其營運資金亦為690萬元,但其流動比率僅為1.62∶1。顯然,在短期償債能力方面,A公司優于B公司。從此例可以看到,比率分析法有助于彌補差額分析法的缺陷。
。玻賱颖嚷,又稱酸性測驗比率,是用以衡量公司到期清算能力的指標。計算公式為: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速動資產的含義在差額分析法中已有介紹。投資者通過分析速動比率,可以測知公司在極短時間內取得現金償還短期債務的能力。一般認為,速動比率最低限為0.5∶1,如果保持在1∶1,則流動負債的安全性較有保障。因為,當此比率達到1∶1時,即使公司資金周轉發生困難,亦不致影響即時的償債能力。依表例,A公司1990年年終時的速動比率為1070B850=1.26∶1。即A公司的每一元流動負債中,有1.26元速動資產可以抵償。
。常鲃淤Y產構成比率。其計算公式為:流動資產構成比率=每一項流動資產流動資產總額分析這一比率的作用在于:了解每一項流動資產所占用的投資額:彌補流動比率的不足,達到檢測流動資產構成內容的目的。
上述三種比率,主要涉及公司的短期償債能力。下述的各種比率則主要涉及長期償債能力。公司長期償債能力的強弱,不僅關系到投資者的安全,而且關系到公司擴展經營能力的強弱。
。矗蓶|權益對負債比率。其計算公式為:股東權益對負債比率=股東權益負債總額×100%這一比率表示公司每100元負債中,有多少自有資本抵償,即自有資本占負債的比例。比率越大,表明公司自有資本越雄厚,負債總額小,債權人的債權越有保障;反之,公司負債越重,財務可能陷入危機,可能無力償還債務。以A公司為例,這一比率為700B1500=46.7%,即每100元負債中,有46.7元自有資本作抵償,表明該公司的債權較有保障。
。担搨嚷。這一比率為上面比率的倒數,它表明公司每1元資本吸收了多少元負債,在實質上與上面比率即股東權益對負債比率是一樣的。其計算公式為:負債比率=負債總額股東權益分析這一比率,可以測知公司長期償債能力的大小,因為負債是一種固定責任,不管公司盈虧,均應按期支付利息,到期必須償還。一般認為負債比率的最高限為3∶1。但是,必須明確,對投資者而言,負債比率過低并不一定有利,因為公司自有資本相對于負債來說,只需維持在一定水準足以保障公司信用就可以了。此比率過低表明公司舉債經營能力有待增強。以A公司為例,其負債比率為1500B700=2.14,即公司每1元自有資本共吸收了2.14元的負債。
。叮e債經營比率。這一比率表明公司的資產總額中,債權人的投資額是多少,其計算公式為:舉債經營比率=負債總額總資產凈額×100%在上面公式中,負債總額即債權人權益,總資產凈額則是全部資產總額減除累計折舊后的凈額。例如,A公司的負債為1500萬元,總資產凈額為2200萬元,其舉債經營比率為68.18%,即每100元資產中,有68.18元是經舉債取得的。
運用這一比率可以測知公司擴展經營的能力大小并分析股東權益的運用程度。比率越高公司擴展經營的能力越大,股東權益也能得到充分運用。但是,舉債經營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如果經營順利,這一比率高的公司雖然承擔較大風險,但也有機會獲得更大的利潤,為股東帶來更多的收益;反之,如果經營不佳,則借貸的利息將由股東權益補償,當負債太多以至于無法支付利息或本金時,可能被債權人強迫清算或改組,對股東不利?梢,公司在進行舉債經營決策時,必須在預期利潤的增加和風險的增加這兩點上權衡利弊,均應以市場狀況、經營狀況的順利與否為轉移。在日本,這一比率一般均達到80%以上。
。罚a權比率,即自有資本率。其計算公式為:產權比率=股東權益總資產凈額×100%這一比率表明股東權益在總資產中所占的比例,是與舉債經營比率配合的比率。產權比率越高,公司自有資本占總資產的比重越大,從而其資產結構越鍵全,長期償債能力越強。一般認為,產權比率(自有資本率)必須達到25%以上,該公司的財務才算是鍵全的。以A公司為例,其舉債經營比率為68.18%,可推算出其產權比率為31.82%。
8.固定比率。其計算公式為:固定比率=股東權益固定資產×100%這一比率表示公司固定資產中究竟有多少是用自有資本購置的,并用于檢測公司固定資產是否過度擴充、膨脹。比率越高,則公司的財務結構越健全。一般認為起碼應高于100%。如果該比率低于100%,則表明該公司要么是資本不足,要么是固定資產過分膨脹。固定資產的過分膨脹,勢必使資產的流動性減少,從而影響未來的償債能力。以A公司為例,其固定資產為660萬元,資本為700萬元,則固定比率為106.1%。
。梗潭ㄙY產對長期負債比率。其計算公式為:固定資產對長期負債比率=固定資產長期負債×100%這一比率既可表明公司有多少固定資產可供長期借貸的抵押擔保,也可表明長期債權人權益安全保障的程度。就一般公司而言,固定資產尤其是已作為抵押擔保的,應與長期負債維持一定的比例,以作為負債安全的保證。一般認為,這一比率起碼得超過100%,越大則越能保障長期債權人的權益。否則,則表明公司財務呈現不健全狀況,同時亦表明公司財產抵押已達到最大限度,必須另辟融資渠道。以A公司為例,其固定資產為660萬元,長期負債為650萬元,該比率則為101.5%。
10.利息保障倍數。其計算公式為:利息保障倍數=利息費用+稅前盈利利息費用這一比率可用于測試公司償付利息的能力。利息保障倍數越高,說明債權人每期可收到的利息越有安全保障;反之則不然。以A公司為例,其利息費用為9.2萬元,稅前盈利為100萬元,依上式計算,可知該公司的利息保障倍數為11.87倍。
。ㄈ┏砷L能力比率成長能力比率可用來測知公司擴展經營的能力。上述償債能力比率,在一定意義上也可用來測知公司擴展經營的能力。因為安全性乃是收益性、成長性的基礎,公司償債能力比率的指標合理,財務結構才健全,才有可能擴展經營,否則,如果償債能力弱,則很難想象公司有余力去擴展經營。至于舉債經營比率、固定資產對長期負債比率,則更是公司外部的成長性比率指標。公司舉債經營比率高,一方面也說明信譽高,債權人樂于向它投資,公司靠舉債獲得更多資金擴展經營。而如果固定資產對長期負債比率高,也表明其尚有余力借入更多的長期債務用于擴展經營。
反映公司內部性的擴展經營能力的比率則主要有:
1.利潤留存率。其計算公式為:利潤留存率=稅后利潤-應發股利稅后利潤這一比率表明公司的稅后利潤(盈利)有多少用于發放股利,多少用于留存收益和擴展經營。其比率越高,表明公司越重視發展的后勁,不致因分發股利過多而影響公司未來的發展;比率越低,則表明公司經營不順利,不得不動用更多的利潤去彌補損失,或者分紅太多,發展潛力有限。以A公司為例,其稅后利潤為64萬元,應發股利50萬元,利潤留存率則為21.88%。
。玻偻顿Y率,又稱內部成長性比率。其計算公式如下:再投資率=稅后利潤股東權益×股東盈利-股息支付股東盈利=資本報酬率×股東盈利保留率這一比率表明公司用其盈余所得再投資,以支持公司成長的能力。公式中的股東盈利保留率即股東盈利減股息支付的差額與股東盈利的比率。股東盈利則指每股盈利與普通股發行數的乘積,實際上就是普通股的凈收益。
這一比率越高,公司擴大經營的能力則越強;反之則不然。以A公司為例,其資本報酬率為9.14%,股東盈利保留率為98.66%,則其再投資率為9.01%。
(四)周轉能力比率周轉能力比率亦稱活動能力比率,是分析公司經營效應的指標,其分子通常為銷售收入或銷售成本,分母則以某一資產科目構成。
。保畱諑た钪苻D率。其計算公式為應收帳款周轉率=銷 售 收 入(期初應收帳款+期末應收帳款)B2=銷售收入平均應收帳款由于應收帳款是指未取得現金的銷售收入,所以用這一比率可以測知公司應收帳款金額是否合理以及收款效率高低。這一比率是應收帳款每年的周轉次數。如果用一年的天數即365天除以應收帳款周轉率,便求出應收帳款每周轉一次需多少天,即應收帳款轉為現金平均所需要的時間。其算法為:應收帳款變現平均所需時間=一年天數應收帳款年周轉次數應收帳款周轉率越高,每周轉一次所需天數越短,表明公司收帳越快,應收帳款中包含舊帳及無價的帳項越小。反之,周轉率太小,每周轉一次所需天數太長,則表明公司應收帳款的變現過于緩慢以及應收帳款的管理缺乏效率。以A公司為例,它的90年年末的銷售收入為780萬元,應收帳款為190萬元,假定期初應收帳款為170萬元,則其應收帳款的平均余額為180萬元,按上式計算,應收帳款周轉率為4.3次,即每年應收帳款轉為現金的平均周轉次數為4.3次,每周轉一次所需天數約84天。
2.存貨周轉率。其計算公式為:存貨周轉率=銷 售 成 本(期初存貨+期末存貨)B2=銷售成本平均商品存貨存貨的目的在于銷售并實現利潤,因而公司的存貨與銷貨之間,必須保持合理的比率。存貨周轉率正是衡量公司銷貨能力強弱和存貨是否過多或短缺的指標。其比率越高,說明存貨周轉速度越快,公司控制存貨的能力越強,則利潤率越大,營運資金投資于存貨上的金額越小。反之,則表明存貨過多,不僅使資金積壓,影響資產的流動性,還增加倉儲費用與產品損耗、過時。以A公司為例,其銷售成本為530.4萬元,期末存貨為300萬元,假定期初存貨為200萬元,則平均存貨余額為250萬元,根據公式,可知該公司存貨周轉率為2.12次。
。常潭ㄙY產周轉率。其計算公式為:固定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平均固定資產金額這一比率表示固定資產全年的周轉次數,用以測知公司固定資產的利用效率。其比率越高,表明固定資產周轉速度越快,固定資產的閑置越少;反之則不然。當然,這一比率也不是越高越好,太高則表明固定資產過份投資,會縮短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根據公式,我們可以求出A公司的固定資產周轉率,即780B660=1.18(次)4.資本周轉率,又稱凈值周轉率。其計算公式為:資本周轉率=銷售收入股東權益平均金額運用這一比率,可以分析相對于銷售營業額而言,股東所投入的資金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比率越高,表明資本周轉速度越快,運用效率越高。但如果比率過高則表示公司過份依賴舉債經營,即自有資本少。資本周轉率越低,則表明公司的資本運用效率越差。以A公司為例,可以算出其資本周轉率為:780B700=1.11(次)5.資產周轉率。其計算公式如下: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資產總額這一比率是衡量公司總資產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的指標。
總資產周轉速度的快慢,意味著總資產利用效率的高低。以A公司為例,其資產周轉率為780B2200=0.36(次)
差額分析法
差額分析法也稱絕對分析法,指以數字之間的差額大小予以分析。它通過分析財務報表中有關科目的絕對數值的大小,據此判斷發行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在財務分析中,主要是分析下列數值的大小:凈值=帳面價值=股東權益=資本=總資本-總負債營運資金=流動資產-流動負債=(長期負債+資本)-固定資產速動資產=流動資產-(存貨+預付費用)=現金+銀行存款+應收帳款+應收票據+有價證券發放股利=(本年凈收益+累積盈余)-(留存收益+已撥用的留存收益)普通股股利=發放股利-優先股股利銷售毛利=銷售收入-銷售成本營業純利=銷售毛利-營業費用=銷售收入-(銷售成本+營業費用)稅前盈利=(營業純利+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稅后盈利=稅前盈利-所得稅=本年凈收益通過對上述數值的差額分析,投資者可以獲得對一個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初步認識。例如,營運資金又叫運轉資金,是公司日常循環的資金,表示公司在短期內可運用的流動性資源的凈額,即一年內可變現的流動資產減去一年內將到期的流動負債的差額。營運資金的大小,不僅關系到公司經營活動能否正常運行,也關系到短期償債能力。從上例A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中,可得出A公司的營運資金為690萬元,即:營運資金=流動資產-流動負債=1540-850=690(萬元)或:=(長期負債+資本)-固定資產=(650+700)-660=690(萬元)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A公司擁有的可供營運的資金是比較大的。
又如,速動資產是幾乎可以立即轉換為現金,馬上用于償還流動負債的流動資產,包括現金、銀行存款、應收票據、應收帳款和有價證券等,而商品存貨和預付費用不易轉換為現金,流動性較差,不屬速動資產。顯然,速動資產的大小,關系到公司的短期清算能力。從上表中,亦可得出A公司的速動資產為1070萬元,即:速動資產=流動資產-(存貨+預付費用)=1540-(300+170)=1070(萬元)所得數字遠遠大于流動負債,從而初步了解到A公司的短期清算能力是有保證的。
差額分析法僅僅是財務分析的第一步,它無法解釋求出的數值的大或小到什么程度,也無法說明該數值以多大或多轉資金,是公司日常循環的資金,表示公司在短期內可運用的流動性資源的凈額,即一年內可變現的流動資產減去一年內將到期的流動負債的差額。營運資金的大小,不僅關系到公司經營活動能否正常運行,也關系到短期償債能力。從上例A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中,可得出A公司的營運資金為690萬元,即:營運資金=流動資產-流動負債=1540-850=690(萬元)或:=(長期負債+資本)-固定資產=(650+700)-660=690(萬元)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A公司擁有的可供營運的資金是比較大的。
又如,速動資產是幾乎可以立即轉換為現金,馬上用于償還流動負債的流動資產,包括現金、銀行存款、應收票據、應收帳款和有價證券等,而商品存貨和預付費用不易轉換為現金,流動性較差,不屬速動資產。顯然,速動資產的大小,關系到公司的短期清算能力。從上表中,亦可得出A公司的速動資產為1070萬元,即:速動資產=流動資產-(存貨+預付費用)=1540-(300+170)=1070(萬元)所得數字遠遠大于流動負債,從而初步了解到A公司的短期清算能力是有保證的。
差額分析法僅僅是財務分析的第一步,它無法解釋求出的數值的大或小到什么程度,也無法說明該數值以多大或多小為好。而許多數值如營運資金和速動資產,并不是越大越好。所以,還應結合其他分析方法,否則,就達不到財務分析的目的。
財務狀況分析
經營狀況分析是側重對股票發行公司進行質的分析;財務狀況分析則要側重于對股票發行公司進行量的分析。財務狀況分析,就是通過對公司的財務報表進行分析,以了解公司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效果,進而了解財務報表中各項數字的變動對股票價格的影響,并作出投資判斷。
按股票發行和交易的管理法規,發行公司均應上報并公開其財務報表。我國證券交易管理法規定:上柜或上市交易的股票發行公司,應在每個會計年度的中間,向證券主管機關報送中期財務報表;在每個會計年度末,向證券主管機關報送經會計師事務所及其注冊會計師簽證的期末財務報表,并向公眾公布。對于投資者來說,對發行公司的財務狀況,即對財務報表的分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財務報表主要包括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其實例如下:從資產負債表可以了解到股票發行公司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財務狀況;從損益表可以了解到股票發行公司在某一期間的經營效果。此外,為反映稅后盈利的分配情況以及公積金與未分配利潤的增減變動原因,公司通常還列示利潤分配表以利于財務分析。有的公司亦將利潤分配表專項列出。
資產負債表的格式有帳戶式和垂直式兩種。帳戶式是將資產項目列在左邊,負債和股東權益項目列在右邊,使資產負債表左右平衡。下表即為此類。
損益表的格式有單步式和多步式。
多步式是通過以下步驟計算出公司的凈收益的:A公司1990年度資產負債表 (單位:萬元)資 產負 債流動資產:現 金銀行存款有價證券應收帳款應收票據存 貨預付費用其 他流動資產合計固定資產:土 地房 屋機 器設 備其 他減:折舊固定資產合計資產總計流動負債:應付帳款應付票據應付費用應付稅款應付股利其 他流動資產合計長期負債負債總計股東權益:股本:優先股普通股股本合計法定準備留存收益:本年凈收益累積盈余減:已提撥的留存收益 已宣布的現金股利其中:優先股股利 普通股股利留存收益合計股東權益合計負債+股東權益
從銷售收入中減去銷售成本,得出銷售毛利;從銷售毛利中減去營業費用,得出營業純利潤;營業純利潤加營業外收入,減去營業外支出,得出稅前盈利;從稅前盈利中減去應付所得稅,得出稅后盈利,即公司凈收益。上表即為此類。
。凉荆保梗梗澳甓葥p益表 (單位:萬元)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毛利營業費用: 工資 折舊費用 銷售費用 管理費用營業費用合計營業純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利息費用 其 他 營業外支出合計稅前盈利應付所得稅稅后盈利分析財務報表,主要是分析公司的收益性、安全性、成長性、周轉性。其主要方法有差額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
經營狀況內部因素分析
內部因素分析的內容,實際就是公司素質評估。在這方面,投資者可以根據資信評估機構對公司等級的評定來鑒別。
但由于等級評定并不是定期進行的,所以,一般的投資者也需對發行公司的素質進行動態分析。
。ㄒ唬┕疽幠9荆ㄆ髽I)規模的大小與其產品的平均成本有關,具體表現為:當公司的規模過小時,平均成本較高;規模擴大,則會使平均程度降低;當達到適度規模時,平均成本會降到最低點。原因在于,一方面,生產的專業分工使生產效益提高;另一方面則是能充分發揮大型設備的生產能力。例如,一個中型廠用一臺鍋爐,小廠不可能用半臺,而且蒸發量相當于這種鍋爐一半的,價格也不見得低一半。
但是,公司規模如超過適度規模繼續擴大,反而會使平均成本上升。原因在于規模過大造成管理層次繁多,信息溝通困難,管理效率下降。
公司的適度規模,在不同行業中有所差異。此外,隨著技術進步及生產要素價格變動等原因,適度規模的標準也會變動。
(二)生產要素判斷生產要素的優劣,主要有以下內容:
1.職工隊伍素質。其中考察內容包括:
(1)職工的數量和質量與生產要求是否相適應;
(2)管理人員與工人的比例;
(3)職工調離、辭職的比例;
(4)新職工補充的來源和渠道;
(5)職工福利狀況是否良好;
(6)職工的士氣是否高漲;
(7)與同行業比較,職工的平均文化程度及技術程度如何;
(8)職工人均智力投資額如何。
。玻a設備水平。主要考察內容包括:
(1)生產方式是否與生產規模密切配合;
(2)工廠設計、廠房構造、機械配置是否適應生產方式;
(3)建筑物及廠房是否有擴張余地;
(4)主要機械部分的折舊情況;
(5)加工精度及速度如何;
(6)機械設備能力是否保持平衡;
(7)與同行業相比,人均固定資產占有量、生產設備新度、微電子技術控制的生產設備所占比重如何。
注:人均固定資產占有量為:固定資產凈值B職工總數生產設備新度為:生產設備凈值B生產設備原值微電子技術控制的生產設備所占比重為:微電子控制生產設備原值B生產設備原值
3.公司技術水平。考慮內容主要包括:
(1)研究、技術人員的學歷、專長;
(2)研究費用、研究設備如何;
(3)過去研究成果及現在研究項目如何;
(4)研究計劃與經營計劃的配合情況;
(5)研究技術人員占全部職工的比例;
(6)技術經濟開發效益如何。
注:技術經濟開發效益為:實施研究成果新增產值B技術開發經費
(三)生產過程
1.概狀分析。主要包括內容有:
(1)原材料價格及工資水平的變動以及它們對產品成本的影響;
(2)原材料采購的難易及其對公司管理的影響;
(3)公司所處微觀環境變化的可能性及對公司經營管理的影響。
2.生產能力運用。主要考察內容有:
(1)營業額變化情況。其中,主要查明過去3年的營業額以及增減情況;增減情況是短期還是長期;增減情況是行業的普通情況還是該公司特有的;增減原因何在,等等。
(2)設備利用情況。其中,主要查明生產能力與實際生產額相比是否充分利用;設備利用率低的原因來自公司內部還是外部;生產能力是否能適應產品規格的變化,等等。
3.生產管理狀況。主要考察:
(1)生產計劃是否考慮到設備、勞動力、原材料、對外訂貨等因素,與資金、銷售保持平衡;
(2)生產部門是否適當加以管理使計劃所期望的質量、成本、交貨期等達到標準。
4.與同行比較的參考指標。主要有:
(1)人均產值:公司凈產值B職工總數;
(2)原材料利用率:工業總值B原材料消費總值;
(3)能源利用率:工業總值B綜合能源消費量。
。ㄋ模┊a品結構
1.產品生命周期。產品生命周期指一種產品從投入市場到被淘汰停止生產的全過程所能延續的時間,又稱產品的經濟壽命。
分析企業所生產的產品處在其生命周期的哪個階段,進而考察在不同階段企業是否采取相應策略,對預測企業的未來收益狀況是必須注意的一個問題。
產品生命周期可分為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均有不同的特征,企業應相應采取不同策略。
。ǎ保┩度肫谶@是產品由試制轉入小批量生產并開始投放市場試銷階段。由于這個階段顧客尚未廣為接受,銷售量增長緩慢,而且投資大,實際成本偏高,幾乎沒什么利潤,有時甚至虧損。
這一階段的策略,一方面要考慮產品是否達到原定技術標準,進一步完善設計、工藝、設備,形成生產能力;另一方面搞好市場預測與試銷,重視廣告作用,千方百計打開產品銷路,特別要重視早期用戶的示范作用。
(2)成長期這是產品經過投入期驗證之后轉入成批生產、正式投入市場擴大銷售階段。由于通過廣告與試銷活動,顧客反映良好,銷售量迅速增長,成本下降,利潤增加。
這一階段的策略,一方面要重視市場競爭情況,不斷在改進產品質量、性能、型號、試樣和創名牌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建立產品銷售網絡,積極擴大市場滲透,使產品銷售更為廣泛。
。ǎ常┏墒炱谶@是當成長期銷售額增長速度達到頂峰后,進入大批量生產和市場銷售穩定的階段。這個階段由于早期消費者已擁有這種產品、隨后消費者并不急于試新而繼續購買,而且同類產品生產企業之間的競爭開始加劇。
這個時期的策略:一方面采取各種措施改進產品,實行浮動價格,以廉價和優質的售后服務取勝,穩定市場占有率,另一方面要加強新產品開發,并考慮老產品的轉向問題。
。ǎ矗┧ネ似谶@是產品在經濟上已經老化,市場出現滯銷有被淘汰趨向的階段。這時,由于競爭使價格進一步下降,又因新產品投放市場,使老產品銷售量銳減,以至使企業利潤進一步下降直至無利可圖。
因此,企業應預測衰退期到來的征兆,停止這種產品的生產,將現有產品降價出售,把資金和推銷力量轉移到剛投放市場的新產品上去。
2.與同行業參考的指標。主要包括:
(1)優質產品比重:優質產品產值B全部工業總產值;
(2)新產品占產值的比重:新產品產值B全部工業總產值。
。ㄎ澹╀N售環節
1.接受訂貨情況。主要包括內容:
(1)年中接受訂貨額與年末余額變動情況;
(2)接受訂貨的確實程度,有無訂立合同;
(3)接受訂貨量與生產能力相比較是否適應;
(4)接受訂貨情況與原料存貨是否保持適當比例;
(5)接受訂貨與交貨相差很大且成本很高時,有無補救方法;
(6)成品存貨是否過多或過少。
。玻N售過程情況?疾靸热葜饕校
(1)現有的銷售途徑與公司資金負擔能力是否適當;
(2)現有的銷售機構與同行相比在地區分布及信用情況等方面是強還是弱;
(3)現有的銷售管理有無市場調查能力,市場情報的收集、分析及反饋是否迅速,廣告宣傳費用支出及同行相比水平如何,等等。
3.銷售業績情況,主要考察內容有:
(1)研究生產額與銷售額,如兩者相差很大時找出其原因;
(2)將銷售額分解成銷售量與銷售單價,研究其動向并與同行比較;
(3)產品的銷售額,收益情況,市場占有率等。
4.與同行業比較的參考指標。主要有:
(1)銷售收入利潤率:本期銷售利潤B本期銷售收入;
(2)產品銷售率:全年銷售產品總價值B年工業總產值。
。┕芾硭
1.主要考察內容。其中包括:
(1)管理者素質。管理者素質分析主要包括決策能力與其管理部門的性質、規模是否相適應,等等。
。ǎ玻┕芾斫M織形式。管理組織機構的基本形式有直線制的組織機構、直線職能制的組織機構、事業部制的組織機構、矩陣制組織機構。不同性質、規模的公司一般說應采取相應的組織形式,否則會影響管理效率的發揮。
(3)經營方針。主要看是否從單純的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變。
。ǎ矗┮幷轮贫。主要指規章制度的制定、實施是否適應整個公司的管理經營實際,是否切實有效。
2.與同行業比較的若干綜合指標。主要有:
(1)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工業總產值B全部職工年末合計數;
(2)資金產出率:年工業總產值B(固定資產凈值+定額流動資金平均余額);
(3)流動資金周轉次數:全年產品銷售收入B定額流動資金平均余額;
(4)產值利稅率:(利潤總額+銷售稅金)B工業總產值;
(5)利潤增長率:(本期實現利潤B基期實現利潤-1)×100%
經營狀況外部因素分析
。ㄒ唬┬袠I性質不同的行業有著不同的經營內容、經營特征。相應地,不同行業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應變能力也不同。為了更準確地把握公司所屬的行業性質,進而預測股票發行公司的發展前景,一般總是通過對行業進行分類來研究。
。保葱袠I標準分類,一般有以下幾種:
。ǎ保┑谝划a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這種分類方法在國民經濟統計中常用。通常的劃分是:第一產業是以自然資源為勞動對象的部門,如農業、采掘業等;第二產業包括加工制造業和建筑業;第三產業則指為物質生產部門服務及為人們生活服務的部門,例如金融業、保險業、科學教育事業、修理業、飲食業等。
這種分類,對于認識不同產業的發展順序及發展趨勢,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一般說來,在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三個產業發展的順序為:在第一產業有了相當的發展后,第二產業才逐漸發展起來;而第三產業的發展則是建立在第一、第二產業發展的基礎上的。但從發展的速度看,其順序則倒過來。三個產業的發展在時間和速度序列上的變化趨勢,被稱為三個產業順次發展和依次加速規律。
。ǎ玻﹦趧、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這是按生產要素在生產中的密集程度來劃分的。勞動密集型是指投資較少,設備較為簡單,用勞動力較多的產業;資本密集型指投資較多,設備較先進,資本有機構成較高的產業;技術密集型指設備先進,智力勞動力構成較高的產業。就一般的情況而言,人均產值技術密集型較高。此外,這三類產業也存在著時間序列性。在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的過程中,總是從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開始;在資本積累的條件下資本密集型才逐漸發展;然后,在科學技術的基礎上才逐步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
對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而言,如果出現勞動力不足或工資普遍上升,則對其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對資本密集型而言,除生產資料供給不足或價格上升對其有影響外,還必須注意勞動力的技術構成與生產設備是否適應。對技術密集型而言,如果從事開發性質的經營活動,則具有高收益與高風險并存的特點。
。ǎ常╅L線、短線產業。這是從國家產業政策是促使其發展或是限制其發展的角度來劃分的。對于長線產業或國家產業政策中限制發展的產業,國家會用一系列直接或間接的調控手段來加以限制。對于短線產業或國家產業政策中優先發展的產業,國家則對其實行一系列的政策傾斜,例如國家投入的增加、原材料及能源的保證、稅收優惠、價格調整等。另外,地方政府的有關政策,對某些產業在特定地區的發展,也有更為直接的影響。
。ǎ矗┏柟I、夕陽工業。這是對整個工業部門的一種流行劃分。朝陽工業指隨新技術革命而發展的新興工業,例如電子、宇航、新材料等。夕陽工業則指一些傳統的而發展前景不大的工業如棉紡、煤炭等。這種劃分對預測企業的發展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并不絕對,還必須根據不同國家、地區的經濟發展條件來具體分析。
。玻瓷唐沸螒B分類,一般有以下幾種:(1)生產資料、消費資料。生產資料與消費資料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當兩者比例失調時,就必須進行調整,由此而產生經濟波動。一個國家的經濟波動,對這兩者的影響程度不一樣。一般說,對生產資料的影響更大些。當經濟好轉時,生產資料的生產比消費資料的生產增加快;當經濟不景氣時,生產資料的生產比消費資料的生產萎縮得快。
。ǎ玻┍匦杵、奢侈品。必需品主要指生存需要而言;奢侈品則指享受需要而言。把產品劃分為這兩類,其研究的意義在于:在外界情況發生變化時,它們各自的銷售狀況并不相同。消費者對前者的需要比較穩定,而對后者的需求則變動很大。其需求的穩定與變化,均應考慮到產品的價格水平及消費者的收入水平。此外,必需品與奢侈品的劃分也不是絕對的,也應視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而定。
。常磳Ξa品的需求,一般有以下幾種:(1)內銷或是外銷為主。一般說,產品以外銷為主的公司比產品僅能內銷的公司在經濟效益方面較好些,但這也要考慮到國際市場上各種因素的影響。這就是說,比較而言,產品以外銷為主的公司更具有高收益和高風險并存的特點。而對這類公司進行考察時,其應變能力如何,是必須關注的內容。
。ǎ玻┬枨笥袩o季節性。一般說,產品的銷售帶有明顯季節性的特征的公司在資金籌措及運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
例如,飲料、毛皮、電風扇等消費資料以及水泥、化肥、農用機械等生產資料季節變動性較大,其生產、銷售以及資金流入流出也集中在某一時期?疾爝@類公司時,則應注意其資金籌措與運用是否與其生產特點相適應。
。矗瓷a類型分類,一般有以下幾種:(1)按指令性計劃為主或是按指導性計劃為主生產。按指令性計劃為主進行生產的公司,一般說原材料及產品銷售有保證,但產品價格規定嚴格。按指導性計劃為主進行生產的公司則相反。這也決定了后者較之前者更具有風險與收益并存的特點。至于有些完全是按市場調節進行生產的公司其特征當然更為顯著。對這類公司的考察,必須側重市場適應能力及應變能力。
。ǎ玻"一貫生產"還是部分生產。從原材料加工到成品生產的全過程均由自己完成,稱"一貫生產"。如果只有其中一部分生產過程則為部分生產。如果屬一貫生產,可便于管理(包括質量管理)及降低費用,但如某一生產過程受阻如原料供給發生問題,就會影響系列生產,如果屬于部分生產,可因專業化而使生產率相對提高,生產成本隨之降低,但是,如果市場需求減少時,所受損失會相對增加。
。ǘ┬袠I地位發行公司在本行業的地位較高,則意味著整個行業順利發展時,它的發展更為可觀;在整個行業發展處在不利情況時,它會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在本行業中的第一流公司,通常有雄厚的資本和較高的技術,在市場上也有較高的競爭力。
但是,判斷公司的行業地位,從動態看,還必須注意其現實的競爭對手和潛在的競爭對手。因為,某一公司的行業地位并非是絕對的不變的。
(三)經濟性質發行公司的經營狀況不是由其經濟性質來定的。但是,就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正處于不斷深化的現實來說,國家給予不同經濟性質的企業給予不同的政策,則會對發行公司的經營狀況和預期收益產生重要影響。例如,前幾年國家扶持鄉鎮企業,使鄉鎮企業發展迅速;目前,國家保國營大中型企業,可以預期隨著經營環境的改善,這類企業會出現穩定增長的勢頭;國家為進一步吸引外資,宣布外商投資的優惠政策,又會使涉外企業的收益較前增加。
。ㄋ模┲赶蛱卣鳎ㄒ喾Q"指向性")指向特征是指不同種類的企業根據什么原則選址建廠,以使有一個適于經營發展的微觀環境,進而達到降低生產和銷售成本的目的。
考察發行公司的指向特征一般應注意以下項目:
1.廠址與消費地點的遠近;
2.生產所需原材料的供給問題;
3.基礎設施狀況;
4.用地及供水問題解決的難易;
5.勞動力供給的難易;
6.地方政府各界人士支持與否,等等。
概括而言,企業的指向特征包括原材料指向、市場指向、能源指向、勞動力指向、技術指向等多種。此外,不同企業的經營性質不同,其指向性的特征也有所差異。多數農產品、礦產品的初加工工業如制糖廠、軋花廠、選煤廠、選礦廠等,因其生產原料失重大,應側重選在靠近原材料產地。原材料失重小,產品不便運輸的,一般應側重在消費地建廠,如硫酸廠、玻璃廠等。耗能大的則應選擇能源動力基地附近,如電石廠、冶煉廠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則要考慮勞動力價格的問題。技術性密集型產業則應更多地考慮技術協作配合條件包括完善的輔助工業條件和迅速方便的交通、通訊等。
投資基礎分析
在影響股價的基本因素中,發行公司的經營狀況以及財務狀況直接關系到股票的帳面價值以及理論價值、內在價值,因此,上述狀況應是基本因素中的基礎因素。要評估股票的價值并作出審慎的投資決策,必須應對發行公司的經營和財務狀況進行全面的分析。
技術因素
技術因素指能在短期趨勢中影響股價變化的市場內部的因素及心理因素。
。ㄒ唬┦袌鲆蛩
1.交易數量。股票的交易數量是反映市場活躍程度的重要指標,對股價走勢影響很大。當交易量與股價走勢一致,即股價上漲交易量增加,股價下跌交易量減少時,說明市場趨勢堅挺,需求大于供給。在股價上漲交易量增加時,投機者認為市場堅挺,需求大于供給,因而愿意購買股票;在股價下跌交易量減少時,則表明持有者不愿出售股票。反過來,當交易量與股價走勢不一致時,則說明市場趨勢疲軟,供給大于需求。
。玻灰追绞。導致股價短期波動的基本因素在于市場交易方式的側重點不同:當"看漲力量"大于"看跌力量"時,買進者多于賣出者,導致股票供不應求,股價上漲。反之,當"看跌力量"大于"看漲力?quot;時,賣出者多于買進者,股票供過于求,股價下跌。投機者在市場上時而賣出時而買進,由此賺取差額利潤,進而也影響了股價波動。多頭(包括買空)數量的增加,造成市場堅挺;空頭(包括賣空)數量的增加,則表示市場疲軟。
。常灰壮煞帧T诮灰壮蓡T中,大戶(機構投資者或資金雄厚的個人)的交易方式明顯影響股價。其大量買進,會對股價上漲起促進作用,表現為市場堅挺;大量賣出,則會迫使股價下跌,表現為市場疲軟。
當大戶意欲控制某公司的管理經營權時,則會大量收購該公司的股票,從而使需求明顯增強,股價上漲。在歐美,有專門的為控制另一公司而進行的股票公開收買制度,是以高于市場價格的代價公開收買股票。
除大戶外,一般的短線操作的投機者在數量上居于多數時,股價也容易波動。
4.市場寬度。所謂市場寬度是指某日在交易的股票中,價格上升的種類數量與價格下降的種類數量的差額,價格上升的多,即市場寬度大,行情看漲;反之,價格下降的多,即市場寬度小,行情看跌。有些人習慣用起跌線來研究股市趨勢。起跌線是把各個時期價格上升的股票與下跌股票比率的平均值連成曲線。在1973年,當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上升到歷史最高點時,起跌線曾成功地預報了股票市場將出現下瀉趨勢。
5.高峰低點。起跌曲線如果出現兩個或三個高度相同的高峰(上阻力),則表現為市場疲軟,股價不能對上阻力加以突破,行情則可能看跌。反過來,起跌曲線如果出現兩個或三個程度相同的低點(下阻力),則表現為市場堅挺,股價不能對下阻力加以突破,行情則可能看漲。
此外,新高峰或新低點的出現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股票市場的強弱走勢。新高峰和新低點分別指某種股票上漲或下跌到從未有過的高峰或低點。一般地說,新高峰的股票數量多于新低點時,表現為市場堅挺,行情可能上漲。反之則表明市場疲軟,行情可能下跌。如1986年9月11日紐約證券交易所股價跌勢迅猛,而當日的新高峰與新低點之比是9∶52。世界上大多數證券交易所對每天達到新高峰和新低點的股票品種都有專門報道。
。叮藶椴倏v。人為操縱股價在股市上難以避免,尤其是在股票市場建立初期,上市股票少且交易量少,證券管理制度不夠健全的情況下,其操縱情況更為明顯。大戶人為操縱股價的方式主要有:(1)壟斷。大戶以其龐大資金收購股票:造成市場籌碼減少,然后哄抬股價,造成需求增加的氣氛,引誘一般散戶跟進,然后,當股價達到相當高峰時,采取隱蔽手段將其持有股票賣出,以便高出低進。
。ǎ玻⿹。大戶大量賣出股票,增加市場籌碼,同時放出不利謠言,造成散戶恐慌,跟著賣出,形成股價跌勢。然后,大戶則暗中低價收購,以便低進高出。摜壓也稱賣壓。
。ǎ常┺D帳。轉帳亦稱對沖,即大戶利用不同身份的個人,開立數個戶頭,采取互相沖銷轉帳的方式,反復做價,以抬高或壓低股價,達到其操縱的目的。而操縱者只需付出少許的手續費(傭金)和稅金。這種手法比較隱蔽,甚至一些證券自營商或兼營商也從事這類活動。
。ǎ矗┸埧。即多頭將股價一直抬高,逼使空頭求補,也就是做多頭的大戶把股價抬高,造成上漲氣氛?疹^害怕再漲,使急于補回,不得不任多頭操縱股價。
。ǎ担┞晼|擊西。大戶選擇一些市場籌碼少且容易操縱的股票,抬高或壓低股價,造成散戶發生錯覺而盲目跟進。然后,大戶卻趁機賣出或買進其他種類的股票,以達到其買進或賣出股票的目的。
。ǎ叮┥⒉贾{言。大戶為了促使股價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轉變,故意制造或散布某種謠言,促使股價變動。
。ǘ┬睦硪蛩厝藗兊男睦頎顟B的變化,會對從事股票交易的行為產生直接的影響,從而導致股價波動。而股價走勢變化莫測,難以把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在于投資者心理變化的多樣化。例如,股價越是上漲,投資者買進的意向越強烈,從而推動股價不斷上漲;股價越是跌落,投資者持股的意向越低落,從而加速股價下跌。這就是所謂"買漲不買跌"心理在股市的具體表現。
股價漲落也與投資者的心理從眾效應有關。當大多數投資者對股價持某種看法時,個別人很難堅持自己的看法,往往表現為盲目跟進。這種現象也表現為投資氣氛效應。所謂投資氣氛效應是指股票交易的氣氛影響投資者的心理、行為,進而影響股價的效果。投資氣氛效應常使投資者做出違反其原來意愿的買賣行為,特別是在交易現場。
許多情況都會引起投資者的心理變化,包括一些傳聞或謠言也容易造成搶購或拋售的風潮,從而導致某種股票甚至股票市場大多數股票的暴漲暴跌。國外某城市一天下大雨,許多行人躲到一家銀行的廊檐下避雨。于是,有人便誤認為這家銀行出了問題,人們在等著提款。消息一經傳出,持這家銀行股票的人爭相拋售,引起該股價格下跌。
投資人的心理因素對于股價的影響往往脫離了基本因素,特別是基本因素中的基礎因素,即發行公司的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比如,1946年的美國股市暴跌時,當時美國經濟情況良好,國民生產總值也處于增長狀況,各公司盈利情況也令人滿意。但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人們對經濟前景缺乏信心,所以不斷拋售股票,造成股價慘跌。此外,1986年紐約證券交易所拋售股票浪潮,也是由于某些傳聞而引起的。
鑒于心理因素對于股價波動的巨大影響,因此,有人提出了信任心的股價理論,此理論是鑒于傳統的股價理論過于偏重于公司的盈利,有時反而無法解說股市漲跌的現象而提出來的。信任心股價理論特別強調市場心理的作用,認為市場心理的變化是解釋股價變動的核心原因,而股價的波動,則是基于投資者(包括投機者)對未來股價、收益以及股利所產生的信任的強弱來決定的。
影響股價的因素
影響股票市場價格變化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都是供求關系的變化。然而,有哪些因素能夠影響股票的供求關系進而影響股價呢?對此,不同的專家及投資者有不同的見解,其預測股價變化的方法也多種多樣,歸納起來,大致分為三派,即基本分析派、技術分析派和“擲飛鏢派”。
基本分析派認為影響股價的主要原因是基本因素,因而他們注重研究發行公司的經營特征、經營狀況、財務狀況以及股利派發、管理決策、銷售環節、競爭地位等,還注重研究社會的經濟指標。經濟政策以及與經濟有關的政治因素等。
技術分析派則認為影響股價的主要原因是技術因素,因而他們注重研究股價從過去到現在的變化狀況,并以此來確定股價未來的走勢。他們還特別重視研究影響股價變化的社會心理因素。至于“擲飛鏢派”,他們則認為股價變動無規律可循,與其作各種費力不討好的分析,還不如通過擲飛鏢來選擇更為可行。
就股價走勢預測的基本目標而言,技述分析派所采取的方法在預測股價的短期趨勢特別是在舊趨勢向新趨勢變化方面優于基本分析派所采取的方法;而在預測股價的長期趨勢方面,基本分析法卻優于技術分析法。大多數成熟的投資者都是把兩者結合起來,從而更為全面的作出投資抉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