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操盤高手>>期貨故事
敢“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古人云:“千倉萬箱,非一耕所得;干天之木,非旬日所長。”人們往往只關注成功者收獲時的輝煌,而不去理會其曾經的播種和耕耘。要知道,沒有種子,怎能結出碩果!不灑汗水,哪來的收獲!
張文軍是一個善于思考、勇于求索、敢于冒險的人。無論是當初利用業余時間與朋友一起合伙做服裝生意,還是在大連證券、期貨投資市場若干次的“捷足先登”,都體現了他是敢“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采訪中他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我感覺到,這又是一次機會”。他的經歷充分體現了他具備成為風險投資市場優秀操盤手的良好潛質,他日后的成功,絕不能用“偶然”來闡釋。
記者:據我了解,2001年北亞期貨的總交易金額在全國各經紀公司中排名第一,其中,你個人的300多萬手交易量占很大份額。我還注意到從1999年開始,你已連續幾年個人交易量在大商所排第一名,而你的資金收益表上,也留下了非常成功的記錄。作為期市聞名的操盤手,市場人士對你的期貨投資經歷很感興趣,你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嗎?
張文軍:1988年大學畢業后,我先到一家大酒店做業務推廣工作,在工作中常常感到所學專業與所從事的職業間的差距,因此,并不安心。就在那時候,發生了一件令我終生難忘的事情,那就是我父親看出我的心思后,便送給我一句哲人的名言:“不要輕視行為,因為行為會形成習慣;不要輕視習慣,因為習慣會形成性格;不要輕視性格,因為性格會決定命運。”這句名言對我的影響太大了,可以說,我的人生因些而受益無窮。以后,在酒店工作的5年中,我學習到很多知識,有了許多收獲。晚上睡不著的時候,我常常回憶一天的工作過程,查看自己是否有什么過失,想一想同事們的為人處事為什么那樣妥當得體,那樣成熟。我還經常換位思考,自己做得怎樣,還有哪些差距。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逐漸養成了總結、思考的習慣,這也許就是我心理上最明顯的特點吧,我認為,這個特點對我的人生非常重要。
工作一兩年后,為了賺點外快,我與朋友合伙經商。當時大連服裝市場火爆得很,贏利空間很大,我們從廣州往大連發運服裝,一年下來竟賺了幾萬元。所以,我認為,成功離不開對機會的及時發現和把握。1992年,大連市五大銀行同時推出五家銀行債券,我認為機會來了,便積極認購。兩個月后債券上市,回報相當豐厚,投入5萬元就凈賺了5萬多元。這次投資的成功,激起了我對金融市場投資的興趣,也使我開始思考是否要對職業重新進行選擇。之后,我又相繼投資山東淄博、山東農藥等企業債券,其回報也很可觀。1993年年初,大連市建行開始推出上海股票交易試點,名額限50人,我感覺這又是一次機會,便積極參與并成為大連股市最早“吃螃蟹”的人。當時上海股票行情跌宕起伏,風險很大。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交易中,我體驗到了股市的風險,投入的5萬元幾個月便虧損了3萬多。
1993年4月,大連首家大型國際期貨公司——大連萬發期貨公司成立。公司招聘經紀人,我再一次認為機會來了,這次毅然辭掉酒店的工作去應聘。公司從1500個報名者中欲選出120人,幾輪考試下來,我幸運地被錄取了,從此走上了期貨之路。經過嚴格培訓后,我開始了實際工作——開發客戶。這是一項很艱苦的工作,因為當時期貨對大家來說畢竟還很陌生,在人們心目中還沒有一丁點概念,給人的感覺是“虛無縹緲”的。我每天要談20到30個客戶,夏天30多度的高溫,還要穿西服戴領帶,滿世界地去跑,真是很不容易呀。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試用期滿的最后幾天,我終于開發到一個客戶,他投入了2萬美金做期貨。從此,我便開始了期貨交易的實際運作。當時可以進行交易的品種有日本東京谷物交易所的大豆、紅小豆和小麥;前橋干繭交易所的干繭;還有香港的恒生指數;美國的標準普爾500指數(SP500),以及其他的商品期貨,包括大豆、小麥、牛腩、咖啡和橡膠等。我選擇了風險較小的日本紅小豆(靜盤,分小節報價)和當時風險比較小的恒生指數。運作一段時間之后,還算理想,給我的客戶賺了10%左右的利潤。
|